為何許多台劇口碑很好,開播後觀眾卻不買單?他從1部爆紅韓劇找到答案,台灣進步空間還很大

2021-12-23 16:37

? 人氣

台灣近幾年有許多改編自歷史事件的新劇,題材雖然很好,但往往因為無法引起觀眾共鳴而開高走低。(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台灣近幾年有許多改編自歷史事件的新劇,題材雖然很好,但往往因為無法引起觀眾共鳴而開高走低。(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台灣近年的影視圈開始出現大量的歷史題材,近期《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再到《茶金》,都談論到許多真實發生的事件,逐漸為台灣的影視產業拓展出一條寬闊的路。歷史劇耗費不貲,以台灣現有的產業能量來說存在不少艱難的挑戰。然而台灣在製作歷史劇的時候,難免會存在濃重的說教風格,警示意味大於娛樂效果。歷史題材的質感都有拉高,但如何在年輕世代心中產生更大的共鳴,是將來必須不斷鑽研的課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歷史劇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融合現代人關注的情感

《斯卡羅》劇照(圖/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專頁)
《斯卡羅》劇照(圖/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專頁)

台灣歷史的題材,可能比較缺乏與一般大眾自身經驗的切入點,換句話說,年輕世代會覺得為什麼需要關切這段歷史,這對於我目前遭遇到的人生困境有什麼關係,「現在進行式」的存在會更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賽德克巴萊》的高票房,是乘載了《海角七號》的期待,《海角七號》用了一個現代愛情故事,描述了日本殖民時代的分離哀愁;以棒球為主題的《KANO》,因為棒球是台灣人現在很關注的國球運動,台灣一直倚賴棒球運動增加國際的曝光度,讓國人加強自己的認同感,所以《KANO》真正引起年輕人的關注;改編自電玩作品的《返校》,也用了一段不被允許的師生戀,來呼應現代人追求的愛情自由。綜觀上述的作品,若要讓現代人覺得歷史真的存在「鑑往知來」的作用,創作時並不能用國族情緒的重擔做號召,而是以現代人會關注的情感作為切入點。

《國際橋牌社2》劇照(圖/女子學提供)
《國際橋牌社2》劇照(圖/取自國際橋牌社臉書專頁)

影集《國際橋牌社》是台灣極少數正面論述政治的題材,裡面的事件雖然橫跨80年代到90年代,但那段時間的台海危機,與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國際角力有很大的熟悉感。過去由於台灣影視圈很偏重中國的市場,對於政治比較敏感的題材都較為閃避,一來歷史題材的製作經費遠高於台灣現在擅長的劇情與愛情類型的作品,在市場極為難以回收的狀況下,歷史題材的門檻非常高,《賽德克巴萊》敏感的日本歷史無法在中國上映,導致回本無望,《斯卡羅》又無法對應到年輕人重視的生命課題,以至於收視續航力薄弱。台灣若要講一個自己土地的故事,需要選擇一個經費不那麼高昂、但又足以喚起年輕世代共同情感的年代,《國際橋牌社》裡台海危機前後的年段,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近期即將於公視播映的《國際橋牌社》第二季,描述前李登輝總統時的國際情勢變化,然而跟大歷史劇不同的是,該劇以年輕女記者蘇婉甄作為切入點,讓私人的生命經驗與大時局的動盪有了更緊密的連結,而她與政商大家族長子陳慶堂的戀情,更為嚴肅的政治遊戲增添粉紅色彩,將政治的複雜結構簡化成張力強大的戲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