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劉春霖是科舉制度廢除前一年(即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
從小家道貧寒,高中狀元造福鄉里
劉春霖早年求學於京師,帝王師翁同龢初見劉春霖的筆墨和文章,曾驚歎不已,預言他將大魁天下。撇開文章不說,單就一筆漂亮灑脫的毛筆字,劉春霖也足以讓天下墨客傾服絕倒。劉春霖的小楷筆力清秀剛勁,得世人推崇,有「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之譽。
時至今日,書法界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劉春霖能習成這樣的筆墨文章,全靠過人天賦和艱苦學習得來。
劉春霖家道貧寒,世代為農,父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母親到知府家中做奴僕。劉春霖由哥嫂撫養,跟隨表叔王鐵山讀書。劉春霖天資聰穎,學習刻苦。王鐵山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用心教導。這對師徒,一個肯學,一個樂教,幾年工夫下來,四書五經都爛熟於胸。王鐵山覺得再這樣下去,會誤了孩子,建議劉父帶他到大地方深造。劉父於是克服一切困難,把劉春霖帶到保定蓮池書院讀書。院長吳汝綸慧眼識才,悉心培養。
這樣,光緒三十年(1904年),三十二歲的劉春霖一舉奪魁,奪取了該科狀元。劉春霖考中狀元後,念及自己讀書生涯一路走過的艱辛,有感於農村兒童讀書的困難,沒有在老家廣修「狀元府」來光耀自家門庭,而是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學堂,學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一力承擔,並在學堂門口題有「鑄才爐」匾額一方,立有石碑一座,作有《勸學篇》一文留念。
見軍閥混戰憤慨不已,天災人禍救濟難民
劉春霖初授翰林院修撰,隨即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歸國後,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等職。
辛亥革命後,劉春霖一度隱居家中,繼而出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府內史(相當於祕書長)。在此期間,劉春霖看到軍閥混戰、內部爭鬥、政治腐敗的局面,非常憤慨,於1928年憤然辭官,在上海、北京以詩書自慰。劉春霖作為中國最後一名狀元,憂國憂民,胸懷治國之大略,雖隱居不仕,但對國家前途頗為關心。
1933年夏季,黃河決口,河北、河南、山東三角地帶洪水氾濫,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劉春霖串聯起一批河北省知名人士組織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協會」,帶頭捐助,並多方募集資金,組織領導災區難民救濟,對無家可歸者,遷徙到包頭城東十五里的南海子一帶,開墾荒地,建立「河北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