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台灣製酒業蓬勃發展,民間有量產的大酒廠,還有更多匠人精神的微形酒廠,所製造的威士忌、葡萄酒、啤酒、清酒,常在國際酒類大賽中得到大獎。此外,台灣各地農會也以在地特產製造各種釀造酒和蒸餾酒,包括草莓酒、荔枝酒、芋頭酒、梅子酒、小米酒、鳳梨酒等。
作者介紹|翁佳音、曹銘宗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政治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台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台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曹銘宗: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聯合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家。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貓頭鷹出版《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原標題:台灣發展不同於釀造米酒的蒸餾米酒)
責任編輯/邱劭霽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