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設法吸引有名氣的承銷商,他在1976年8月正式推出「第一指數投資信託基金」(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但是市場對該基金的接受度並不踴躍(如此形容,算是客氣了),投資人只購買了1,100萬美元。這檔基金推出不久後,薩謬爾森在其《新聞週刊》(Newsweek)專欄中予以稱讚,但這讚美沒能為先鋒帶來多少助力,到了1977年中,這檔基金規模只達到1,700萬美元。先鋒的營運模式仰賴他方代銷,推出指數型基金的背後理論認為,股票經紀人在幫助客戶挑選主動型基金方面毫無助益,想當然爾,這些被你認為對客戶沒助益的經紀人,怎麼會樂意推銷先鋒的這檔基金呢?
在投資業的自我利益洪流中游泳,自然是困難重重,但柏格執拗地緊抓新的事業模式,好鬥好強地在這場戰役中堅定奮戰。當然啦,在面對主動型管理的鐵律時,先鋒的基金具有一個基本優勢:主動型基金的平均毛報酬率必須起碼等於大盤報酬率,但由於它們的收費明顯高於被動型基金,以至於平均淨報酬率總是低於被動型基金的平均淨報酬率。再加上,並無明顯的序列相關證明主動型基金報酬率具有擊敗大盤報酬率的能力,換句話說,今天的贏家明年未必是勝出者,無可避免的結果是,平均而言,主動型基金的報酬率表現輸給大盤,參見<圖表3-1>。
先鋒的起始資本慘淡,接下來管理的資產規模慢慢增加,把愛塞特基金(Exeter Fund)併入旗下也有所增益。就這樣,公司慢慢地達到了一個像樣的規模,如<圖表3-2>所示。不過,仍然得再過十多年,先鋒才達到充分脫離地心引力的成長速度,不過,一旦它開始飛升,其升弧極其驚人,到了2015年年底,先鋒管理的資產已超過3兆美元。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s)的問市,也為先鋒的成長添了把火,ETFs大多是仿效先鋒開創的低成本及被動投資管理方法。一開始的涓流,現在已經變成了洪流,如<圖表3-3>所示,從2007年到2013年的七年間,主動型共同基金規模下滑了6,000億美元,ETFs和國內股票共同基金規模則是增加超過7,000億美元。
反向定位vs.破壞性技術
已故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的學識,以及他對於技術變化動向的精闢洞察,讓我受益良多。企業界太熟知他的研究論述了,因此我有義務把自己的反向定位論點拿來和他的破壞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ies)論點相比較。
反向定位的核心,是發展一個歷經時日有潛力取代舊事業模式的新事業模式,廣義來說,這就是一種破壞。不過,當我們考慮到「破壞性技術」的更確切含義時,事情就變得更複雜了。看看以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