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此刻蔣經國心中所殷盼的民主化進程,是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穩健踏出去,而非極端與躁進,只不過推動全面政治革新的心意既定,再也沒有回頭路,在生命最後半年時光裡,他陸續推動幾項具重大指標的人事與業務安排:七○年代在「本土化」工程中扮演要角的李煥,於一九八七年夏天被重新委以國民黨秘書長的重任,負責推動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地方自治與民選、開放大陸探親等要務,接著政府宣布解除戒嚴,而當郝柏村質疑解嚴後台灣社會恐將出現「偏激雜誌報紙滿街氾濫,遊行請願示威隨時隨地可見」的亂象時,小蔣答稱政治走向民主化,「好像女人生孩子會有一陣痛」,他希望絕大多數民眾未來會有成熟的民主素養。
同年十月底,鄧小平早年一段重要的講話,被列入中共正在召開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他在這段談話中表示,如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北京領導人顯然認定推動政治體制革新的時機已趨成熟,其所研擬的議題包括黨政分離、下放權力、建立社會協商對話等。此刻台海兩岸彷彿正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制度改革競賽,很難說彼此之間毫無交互影響;就在中共十三大會議結束後,國民黨宣布同意開放台灣民眾前往中國大陸探親,一九八八年元旦,台灣地區解除報禁,言論自由邁進一大步,而蔣經國逝世一年之後的一九八九年元旦,國府宣告解除黨禁,台灣的政黨政治與民主化工程至此展開新頁。無可諱言,台灣雖在形式上已從威權過渡到民主,卻也埋下九○年代李登輝所代表的本土化、全面開放式民主,與郝柏村所代表的外省統派、父權指導式漸進民主,兩條路線之爭,然而這已非小蔣生前所能掌握。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七日,當蔣經國以茶會招待十二位台灣耆老,告訴他們「我也是台灣人」、台灣也是他的故鄉時,其內心必定百感交集。一九四九年以「流亡異鄉」的心態來台避禍,對島上的一切感到新奇,經歷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以「國家安全」之名逮捕台籍菁英,六○年代致力改善與台人關係,七○年代在內憂外患中開啟「本土化」工程,以及八○年代順應潮流,全面推動民主化,這其中或許出於無奈與被動,或許內心不時夾雜著猶疑、掙扎與路線擺盪,然而若沒有他以政治強人的高度,在生命最後的階段奮力打開新局,則其亡故後,無論誰繼承其位,都將缺乏足夠的威望與膽量來達成此目標。當蔣經國晚年脫口說出「我也是台灣人」時,除了流露出他對這片生活了四十年的土地之私人情感,以及從「異鄉人」到「本地人」的心境轉折之外,又何嘗不是國府遷台後,出身並受益於威權體制的政治強人,親手終結數十年威權統治格局、讓台灣得以走向真正民主的總紀錄。
作者介紹|林孝庭 Hsiao-ting Lin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出訪問學者,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等。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遠足文化《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原標題:蔣經國眼中的台灣、台獨、本土化與民主化—國際孤立下曲折的民主化進程)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