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打件是缺一不可,少了一顆幾毛錢的元件就能讓生產線停工,這場缺貨風暴從被動元件、晶圓片、晶圓代工、導線載板、封裝測試等全面缺貨,而碼頭停工、航運塞港造成貨櫃一位難求,拉長海運時間讓許多產品滯留海上與港口造成更多庫存,電子廠拿不到貨心裡更急,採購從「保守下單」到「超額下單(Overbooking)」。
2020年開低走高延伸到2021年缺貨風暴愈演愈烈
無獨有偶,這時又發生中美貿易戰使得供應鏈重組,美國禁止半導體產品銷售中國大陸多家公司,而且隨時可能進一步制裁,使得華為積極囤貨備料庫存,而其他大陸廠商「唇亡齒寒」也積極建立庫存,這些電子廠的訂單一下子全部湧入半導體廠,首當其衝的就是積體電路設計公司。
這些公司,有些在過去10年都是賠錢,卻在這兩年大賺,而這些訂單再全部湧入晶圓代工廠,造成「得產能者得天下」,最後造成2020年開低走高延伸到2021年缺貨風暴愈演愈烈。
若在承平時期,電子廠的策略都是「備料庫存愈低愈好」,大家都知道電子業毛利不高,而堆庫存就是堆錢,因此只要夠用就好,一般備料庫存三個月算是多的。
然而新冠疫情、大陸限電造成缺料危機,電子廠開始「勇敢」建立庫存,目前備料庫存由半年到一年都有,尤其是大陸廠商擔心美國制裁甚至備料庫存到兩年的都有聽說,再加上中間有人囤積謀利造成通用零組件黑市盛行價格高漲,結果就是從銷售端到製造端一路超額下單,這些惡性循環堆疊超高需求的假象。
這些超額訂單要消化多久?
在200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前,假設在經濟正常情況下,我們公司每個月要用掉100顆積體電路,備料庫存2個月,代表倉庫裡堆了200顆,每個月下單100顆就夠了,假設此時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大約80%。
後來因為疫情備料庫存提升到6個月,代表這個月我要下單原本的100顆,因為備料庫存增加4個月還要多下單400顆,這多出來的400顆只能用晶圓代工廠剩下的20%產能來支應,80%的產能每個月只能做100顆,20%的產能每個月只能做25顆,所以400顆要做16個月,大約每增加1個月的備料庫存就要4個月才能消化完。
這裡的數字估計的很粗略,主要是讓大家感受一下為什麼客戶下單增加會造成晶圓代工廠供不應求,缺貨都是用季和年來計算的。
原本晶圓代工廠還在觀望不願意擴產,結果就是訂單排到明年、後年,最後實在擋不住客戶的壓力,終於開始決定加蓋晶圓廠,其中2021年新建19座,2022年新建10座,其中有22座是12吋晶圓廠,月產能總共新增260萬片8吋晶圓約當量(1片12吋晶圓大約等於2片8吋晶圓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