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林森北路長怎樣?地下舞廳林立、陪酒女穿梭街頭…揭《華燈初上》條通商圈的昔日繁華

2022-03-17 11:07

? 人氣

林森北路在日治時期曾是放牛水田,後來逐漸發展出極盡繁華的樣貌。(資料照/顏麟宇攝)

林森北路在日治時期曾是放牛水田,後來逐漸發展出極盡繁華的樣貌。(資料照/顏麟宇攝)

臺北市的林森北路為日治時期開闢的大正町內道路,戰後分屬於長安東路三十三巷、中山北路二段一巷,及五常街三十三巷。1960年底升格為街,定名為九台街(源自吉林省九台縣),北起南京東路,南迄縱貫線鐵道(今市民大道);到了1964年才加以修築並鋪設柏油路面,之後因為中山南北路的交通頻繁,為紓解當地交通,在1967年間動工打通,將九台街打通至北平東路,與瀋陽路連通;而完工時的1968年,適逢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百歲冥誕,政府遂將九台街及北平東路以南至中正路(1970年7月1日更名為忠孝東路一段)之瀋陽路更名為林森北路,同時把中正路以南之上海路改稱林森南路,用以紀念林森。目前臺灣處處可見以林森為名的道路,除了臺北市的林森南、北路,全臺各縣市幾乎都有林森路或林森街的存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尖端出版提供)
林森北路原為瀋陽路,由於完工適逢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百歲冥誕,政府便將這條路改名,用以紀念林森。(圖/尖端出版提供)

現今繁華的林森北路一帶,在日治初期只是一片水田,俗稱「牛埔」,意即用來放牛的荒埔地,沒想到在歷經百年物換星移之後,竟蛻變成為紙醉金迷的商業區。全長2,142公尺的林森北路上,匯集了飯店、百貨公司、各類商號、俱樂部等多元的營業場所,從早到晚不間斷的人流,反映出人生百態。

五光十色的娛樂商圈

林森北路介於同是南北向的中山北路和新生北路之間,路寬僅18公尺至25公尺,雖比中山北路和新生北路狹窄許多,但因東西向的巷弄道路之規劃完整、條條相通,而交織成一片繁榮的商業景象。這一帶入夜後的酒宴笙歌,一直是夜貓子的最愛;琳瑯滿目的各式酒店林立,迎合日本人口味的卡拉OK店一家接著一家,格局雖不大,但服務生皆能用日語溝通,有別於講究豪華裝潢和隔間包廂的KTV店,自能吸引許多日籍客人前來飲酒歡唱。

讓我們回到90年代初的林森北路,它的商圈從長安東路交會處開始往北延伸。通過了南京東路,可以看到康樂市場的皮鞋店、服飾店及鐘錶店,以及開在路口歷史悠久的美味水餃店。(康樂市場在1997年拆除後,成了現在的林森公園和康樂公園。)

走過康樂市場,來到開幕於1972年的欣欣百貨及其戲院,這兒為當地帶來不少消費人群,其中位於欣欣百貨五樓的太陽城西餐廳,懂得針對地緣特性,排出適合林森北路三教九流過客口味的節目,當年秀場不斷,不少知名的影歌星,都曾在此作秀獻藝。欣欣百貨對面,開幕於1990年的麗晶酒店(1993年更名為晶華酒店)是五星級的大飯店,為許多外商及觀光客的心頭好。

過了長春路,林森北路上門庭高聳的大型理容院向路人招手,與吉林路、民生東路等地的理容院連成一氣,構成帶狀的理容名街。當然,坐檯陪酒的酒店亦不勝枚舉,新興的KTV、鋼琴酒吧則穿插其中,有些飯店和賓館甚至和性工作者合作以提供住客加值服務。這一帶在入夜之後,常可見到打扮入時、濃妝豔抹的鶯鶯燕燕,以及渾身臭味、腳步蹣珊的酒客穿梭街頭,因而予人情色文化充斥的負面印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