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錦州街口到民權東路一帶,酒店和KTV零星散布,這裡更講究內部裝潢與服務品質,不過消費水平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進到農安街和德惠街一帶的小巷弄內,幾家美式小酒館各顯特色,吸引不少愛好西洋文化的年輕人在此聚會作樂。
在歷史洪流中不斷蛻變
此外,地下舞廳是90年代初的林森北路最具話題性的特種營業場所,經常帶動社會風潮;不少青年學子會在周末假期,到地下舞廳追求刺激,隨著音樂擺動身軀、發洩精力,消磨一整夜,但也因為年輕氣盛,偶有一言不合就出手的打鬥場面登場,成為令人頭疼的治安問題。
林森北路,從日治時期的放牛水田,發展至今時今日的繁華盛況,甚至曾被臺北市政府列為掃蕩違規特種行業的區域,在在突顯近百年來臺灣的發展,總是在落後中尋求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繁榮,但也常在繁榮之餘,出現脫序的行為,甚至再度墮入落後的深淵。
明天過後,林森北路又會被形塑成什麼模樣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關於林森
林森(1868-1943)為福建閩縣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時任江西九江軍政府民政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 任臨時參議院議長。1911年南北議和、中央北遷後, 於1913年4月當選為首屆國會全院委員長,同年11月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並加入中華革命黨。1917年隨孫中山自上海南下廣州,任廣東非常國會議員、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
1924年,林森當選國民黨「第一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11月,與鄒魯等人在北京西山召開國民黨四中全會,即「西山會議」,任西山會議派的「中央執行委員兼海外部部長」。
1927年寧漢分裂後,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立法院副院長。1931年12月15日,第二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辭職,於是林森自1931年12月16日起代理其職,並於1932年1月1日起就任第三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直至1943年5月底,長達11年半之久。
作者介紹|報時光、張哲生
報時光
翻閱老報,就像領到穿越時代的入場券,濃縮了時間,我們得到更寬廣的視野,它亦是舊時代的臉書,也見證了美好時代文創產業的好實力。報時光,為您剪輯老報精粹。
張哲生
一九七二年生,一個用懷舊展望未來的艋舺大叔;長期研究臺灣近代史,對記錄臺灣人文不遺餘力,並於網路從事懷舊分享近三十年。其臉書專頁追蹤者逾廿八萬,被譽為懷舊大師,現為哲生原力數位創意總監。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尖端出版《回到華燈初上時》(原標題:林森北路的前世今生)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