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據社群網絡「LinkedIn」資料顯示,自2012年以來,蘋果至少從「A123 Systems」挖走另外7人,與至少18名特斯拉員工。美國電動車電力管理公司「EV Grid」執行長蓋齊(Tom Gage)表示,觀察蘋果從「A123 Systems」挖走的員工與其背景,很難不推測他們正在研發電動車。
這代表蘋果也在與目前的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力推無人電動車的谷歌競爭未來汽車產業的領導權。雖然電動車較為乾淨,可望在官方的環保政策下獲得重視,但其成本較高,駕駛人也仍然擔心充電時間過長、續航力不足等問題。突破現存限制,便成為各家競者取勝的關鍵。
湯森路透智權與科學專利資料顯示,蘋果、谷歌、三星、特斯拉與優步(Uber)自2011年至2014年間,與汽車相關的專利申請數增為3倍。而其中蘋果的申請數是較少的。
18個月前,蘋果申請了約290個相關專利;但三星光在與電池相關的專利項目就送出了近900件。美國政府在18個月後才會公布專利申請內容,因此現有資料無法反映2014年的實況。一消息推測,蘋果正試著加速趕上。
汽車專業網站「艾德蒙斯」(Edmunds.com)分析師維斯尼克(Bill Visnic)表示,一款車型從研發到進入大眾市場的平均時間是7年。因此目前蘋果電動車還不會為傳統車廠帶來太大的威脅。但據知,福特近期已在矽谷的帕羅奧圖(Palo Alto)成立研究中心,因應自動車的挑戰。
市場分析師也認為,蘋果進攻電動車的勝算並不穩當。因應科技公司的參與,傳統車廠也在致力提升科技層面的表現,使得進入汽車產業的門檻高昂。且汽車販售的市場如今縮水許多,這與蘋果過去攻克的市場類型有很大的差異。即使電池表現比其他競爭者更佳,目前主導電動車產業的特斯拉2014年賣出的車數也不到3萬5000輛,且侷限在高端消費者族群。
看起來,蘋果與谷歌的重要優勢會在於蒐集及運用資料。蘋果重視使用者體驗的核心理念,以及跨裝置的互聯性,尤其可能讓它取得市場獨特性。智慧儀表板系統成為這2家科技公司的首個主要戰場,也非令人意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