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華語靈異恐怖片(以下簡稱鬼片),早在1913年香港導演黎北海的《莊子試妻》,以及同年上海導演張石川的《無常鬼》,即開始改編民俗或古典戲劇,可見華語靈異題材之多。爾後,上海、香港等地的片廠陸續推出華語鬼片,但隨著中共禁止相關題材,華語鬼片發展重心轉移到港台兩地。
台灣鬼片的雛形
相較於他國的鬼片產量,台灣鬼片其實產量很有限。1970年代,台灣曾以《聊齋誌異》、《太平廣記》等中國古典小說為基底,拍攝具有倫理、古裝、因果報應等特色的鬼片,如1970年《喜怒哀樂》、1974年《秋燈夜雨》等,直到姚鳳磐導演於1976年開創時裝鬼片《鬼嫁》,並且持續推出享譽國際的作品,讓鬼片跳脫改編文學框架,而他也無疑成為台灣鬼片的先行者。
爾後,台灣鬼片卻開始接連遭遇戒嚴風氣、政治正確、電影工業沒落等打擊,僅有1980年代部分神怪片,以及1990年代極少量鬼片產出,但也都因為質量不佳,缺乏代表性與討論意義。
1987年解嚴後,台灣鬼片雖然沒有蓬勃發展,《連環泡》、《玫瑰之夜》等綜藝節目卻陸續推出靈異單元,並且受到大眾們的支持與喜愛,而節目裡強調「真人真事」、「親身經歷」、「靈異影像」等橋段,更成為日後台灣鬼片的重要元素之一。
台灣鬼片的進化
1998年,導演王小棣推出動畫電影《魔法阿媽》,巧妙融合陰陽眼、祖孫情、城鄉差距、台灣民間信仰等元素,打造充滿搞笑、感人情節的靈異題材,雖然電影幾乎沒有恐怖成分,但當年金馬獎評審主張其內容「迷信」,導致該片最終落選最佳動畫片,可見當時台灣電影圈不鼓勵發展相關題材電影。
2002年,導演陳國富跨國合拍懸疑恐怖電影《雙瞳》,由於製作資金高達兩億,再加上團隊包括台灣、香港、美國等劇組人員,本片涵蓋包括推理解謎、道教信仰、集體屠殺等商業故事元素,也展現好萊塢等級的製作水準,使其成為台灣鬼片的里程碑。
可惜的是,台灣鬼片或電影市場,無法完全複製《雙瞳》的製作規模,但是2005年《宅變》與2006年《詭絲》,也分別以中低成本或混合類型的製片方法,持續摸索台灣鬼片的發展方向。
台灣鬼片的突破
經歷2008年《海角七號》台片復甦浪潮後,台灣鬼片雖然偶有產出,如2012年《變羊記》,但因為缺乏鮮明特色與精良質感,依舊難有佳作。
2015年,導演程偉豪拍攝《紅衣小女孩》,根據1998年靈異節目《神出鬼沒》播出的靈異錄影帶,成功改編台灣都市傳說,將通俗劇情結合恐怖類型,受到觀眾熱烈迴響。同年,導演謝庭菡推出《屍憶》,以台灣冥婚習俗為題材,注重氣氛營造與肢體表演,亦博得不少關注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