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5日早上八點半,清潔員黃水發一如以往地清掃著他的責任區域、青年公園外的河濱公園。這一帶,在日治時期被稱為「馬場町」,一聽就知道和馬有關。不過和今日華麗的馬術教室不同,當時這裡是讓步兵和騎兵學習馬術的場所──它開闢的時間約為1909年,那時負責打仗的軍隊裡還有著騎兵隊呢。
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馬匹慢慢地退出了戰爭的舞台,但「馬場町」的名字留下了。原本供馬匹暢跑的河灘地,之後改成了讓飛機起降的場所。1930年,這裡被擴建為「台北南飛行場」──是的,今日著名的「南機場夜市」中的「南機場」,指的就是此處。當飛機也不再於此起降後,它就搖身一變,成了……刑場。
是的,刑場。為了防止颱風期間暴雨讓新店溪水暴漲,上演水淹南機場的慘劇,修築了堤防。1949年5月,堤防完工,從台北市內望去,再也看不到月光下蜿蜒的新店溪,看到的只會是一堵灰色的高牆。對於威權政府來說,這堵高牆可說再方便不過了──那是城市之中的密室,無人會前往窺探的場所。戒嚴時期,此地變成槍決政治犯的絕佳場所。砰──砰砰──砰──。在《超級大國民》中,每每出現在主角許毅生夢中那片瀰漫霧氣的黑暗草原,正是刑場時代的馬場町。
1954年左右,槍聲不再繼續響起,取而代之的是喧鬧的各省口音。有鑑於當時的人口與住房壓力,此地蓋起了30多個眷村,與達官貴人使用享受的臺北高爾夫球俱樂部,刑場移到更為偏僻的安坑,槍決也繼續執行。隨著移居者的進駐,原本就飽受壓抑的恐怖過往,絕少再被提起,直到解嚴後,禁忌不再是禁忌,原本被壓抑的記憶終於得以浮現──1993年,由政治受難者所組織的團體,開始在馬場町河濱公園舉辦秋季追思會。
負責打掃這一區的黃水發,是否記得這裡曾是刑場?不好說。但他肯定很難忘記4月15日這天。這天他按照一般流程,為台北市民保持整潔時,一晃眼便看到環河南路高架道路一側的人行步道上,有一個用多層黃色塑膠袋裝著的垃圾。收垃圾,那是他的工作。
然而那包垃圾,實在是太重了。到底裝了什麼東西啊!黃水發皺起眉,忍不住好奇心拆開了它。一層,一層又一層,總共三層的塑膠袋拆開後,露出了一隻手。黃水發沒有立刻就驚慌失措起來。他以為那是時裝模特兒的假手。
誰這麼缺德,把假手就這樣丟在這裡?那時,台北市還沒開始試辦隨袋徵收垃圾費,甚至也還沒有開始推動「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因此,路邊四處都是約定俗成棄置的垃圾堆。但這個為什麼會丟在這裡?詫異歸詫異,他還是習慣性地伸手去摸,確定一下。沒想到這個動作,卻讓他渾身寒毛一豎──那是真的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