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原料摻混,就要由政府主動去定義肉乾必須一定要用牛肉做,因此從2013年起,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7條規定,包裝牛肉乾食品必須誠實標示食品原產地及牛肉原料來源國。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技正黃敬堯解釋,2015~2017年連續3年間針對市售肉製品進行掺混檢驗,只有2015年抽查到1件肉乾製品不合格,便是牛肉乾掺混到豬肉。目前市面上的牛肉乾摻混情形雖然已經非常少,但消費者若要自保,可盡量購買包裝產品,且選擇有信譽、有品牌的廠商。
澳洲牛、黃牛、乳牛都能拿來做牛肉乾!
廖震元指出,目前市售牛肉乾的肉品多來自進口牛肉,例如紐澳牛肉。相較於圈養,以放牧型態飼養的澳洲牛運動量大,再加上澳洲牛為草飼,肉質的油花相較美國的穀飼牛來得少,吃起來乾柴,也正是因為如此的肉質特性,恰好適合製作肉乾。
郭旭英表示,牛依功能性分為3種:役牛(水牛、黃牛)、乳牛、肉牛,品種各不相同,台灣國產牛多是乳肉兼用的乳牛,當乳牛的產乳效率下降後,會被淘汰用作肉牛使用,而乳牛生出的乳公牛也被作為肉牛。不同品種與用途的牛,產肉的情況不同,但都可以被做成肉乾。
至於我們經常在市面上看到主打金門「以高梁酒糟為糧的牛,做成的牛肉乾」,但金門是否有這麼多牛能夠做肉乾?吳勇初表示,金門牛肉乾已經成為一種品牌,目前的金門確實沒有這麼多牛能做肉乾,因此若仔細看某些金門肉乾的包裝,在肉源部分其實可發現是使用紐西蘭牛和澳洲牛肉。
另外,針對「黃牛在咬勁和口味上表現比澳洲牛肉好」的迷思,廖震元解釋,飼養模式和飼料就能改善肉質,因此黃牛與澳洲牛的肉質差異無法這樣比較,只是因為台灣養牛成本高,所以會讓消費者感覺很稀珍。
文/劉宜叡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掺混」為什麼會發生在牛肉乾,而非豬肉乾身上?)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