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化的象徵:東京車站的百年軌跡

2015-03-05 16:47

? 人氣

(圖/Flickr@Shawn Huang)
東京夜景(圖/Flickr@Shawn Huang)

歷史的動亂與見證:濱口首相遭難事件

原敬首相身亡後不久,國際局勢卻如快轉般地暗潮洶湧。1928年中國東北爆發皇姑屯事件(Huanggutun Incident),時任首相的田中義一(Tanaka Giichi)在關東軍擅自行動炸死張作霖的懲罰上躊躇不定,招致昭和天皇的批判而內閣總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繼之上台的是政黨輪替後的濱口雄幸(Hamaguchi Osachi)首相,其與歷屆多位軍人出身的首相不同,官僚出身的他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秩序已趨於和平,日本必須從戰爭的環境中脫離,對此其提倡削減軍費以改善民眾生活。此外,其還認為當時日本海軍完全不足以與英美對抗,因此在國會力排眾議簽署倫敦海軍條約(Treaty for the Limitation and Reduction of Naval Armament),大力削弱海軍的實力與發展。

對英美列強採取和平政策的濱口首相也因此得罪眾多軍方勢力,此時國內許多右派團體一方面不滿文人政府的懦弱,一方面也厭惡軍方的無所作為,遂致使1930年一名右翼團體愛國社的青年佐鄉屋留雄(Sagoya Tomeo)於東京車站近距離開槍射殺,重傷的濱口首相最終於翌年不治身亡。

濱口首相東京車站遭難現場(圖/http://goo.gl/0aEqFx)
濱口首相東京車站遭難現場(圖/網址)

濱口首相的暗殺事件使得國內右翼團體日益猖獗,軍方勢力也趁勢坐大,此後相繼爆發五一五事件與二二六事件,不僅導致首相犬養毅(Inukai Tsuyoshi)的身亡,也致使日本國內的政局急轉直下,最終走向全面侵略的戰爭道路。

戰後重建與暗潮洶湧

儘管東京車站倖免於關東大地震的天災,卻逃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禍。太平洋戰爭末期,東京車站在美軍實施東京大轟炸期間,內部設施幾乎焚毀,南北兩側圓頂與三樓已成斷垣殘壁。

戰後在盟軍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GHQ)的指導下著手展開東京車站的重建計劃,當時為了使日本盡快從戰後廢墟中復元以支援美國因應冷戰局勢,放棄了原本的三層架構,改而保持戰後只剩兩層的建築,另外南北兩側的圓型屋頂也改建為八角形的台型屋頂。

此種狀態一直延續至2012年的復原工事完成後,才成為今日所呈現之面貌。然而在戰後至今的這半個多世紀以降,對於東京車站來說並非如此一帆風順,一場日本戰後最大的鐵路革命風暴即將襲捲而來。

(圖/Flickr@Taichiro Ueki)
東京景緻(圖/Flickr@Taichiro Ueki)

國鐵分割民營化的風暴

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展開的同時,伴隨著高度經濟成長之下,於此前通車的名神高速道路也將當時的汽車化社會推向高峰。另一方面,同年完工的東海道新幹線儘管為民眾帶來遠距交通的快速便利,但其建設成本卻也同時為日本國有鐵道(Japanese National Railways,以下簡稱國鐵)帶來不小的負擔。汽車化社會的推展加上新幹線投入的鉅額成本,終使國鐵在1964年的營收開始轉成赤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