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這兩個極端值中間,父母看到分數採取怎樣的反應比較好呢?我的看法是,重視分數,但請更重視產生出這個分數的原因與歷程。
孩子「為什麼」沒有拿到分數,比「分數的本身」重要太多了。孩子為什麼「失去二十分」的原因,比他「得到八十分」來得更重要。
父母面對孩子不夠好的分數,如果覺得情緒上升,就趕快想想他人生還有超過一百場考試,我們要讓孩子在經驗裡學到些什麼,而不是只記得挫敗。
看到發回的考卷,請孩子拿出「錯誤筆記」,把答錯的題目好好記錄下來,每次考後的自我檢視,都在建構孩子學習的態度和模式。若希望他漸漸進步,就請把握每次機會。
至於孩子的學習態度或困難,爸媽要不帶情緒的跟孩子聊,客觀說說之前發現的:
「在這次準備考試中,有幾次媽媽覺得你寫練習時不是很專心,例如○ ○ 跟╳ ╳。你可以跟媽媽說一說,你那時候是怎麼想的嗎?」
「現在都考完了,我們來盤點一下,有哪些事沒做到?」
「錯的這個觀念,之前我們就討論過了。但好可惜,這次還是錯。你說說你的想法給爸爸聽聽看好嗎?」
過去的事談過也檢討過了,接著就可以在這基礎上,找合適的機會和時間談談未來:
「之前很累的時候,就沒辦法專心寫練習。下一次,試試看假日睡飽一點再來寫,這樣就可以比較專心了,對不對?」
「上次考試前剩下很多練習來不及做,我們一起來規劃到下次考試的時間,怎麼安排練習才不會太趕?」
很多話語的引導,其實要建立在「孩子自己想要」的基礎上,他想學習好、表現好、考好。父母多說鼓勵的話、提示學習的方法、賦予期待、強化信心,會比暴怒、責備、處罰,甚或激烈的言詞,來得更有效果。
分數,很容易是親子關係的地雷。所以請轉化成親子間可以討論的話題,讓孩子願意 找你幫忙和討論,也讓孩子相信你看重他甚於試卷上的分數。要期許自己是個孩子考爛也願意主動和你討論、尋求幫助的爸媽。
但願這些因著分數而來的親子對話,扣緊著親子間對學習的共同目標、爸媽的關懷,及孩子自己對學習的期許。
作者介紹|顏安秀
● 現為國小候用校長及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宣講講師,教學年資二十二年
● 曾任基隆市政府教育處課程督學及國民教育輔導團輔導員,現任職於基隆市閱讀教育資源中心
● 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特殊優良教師等獎項
十八歲離開家鄉臺南,遠赴花蓮求學。畢業後到基隆市小學任教及完成碩士學位。經過教學實務與行政職務的豐富歷練後成為候用校長,擔任教育處課程督學,協助新課綱於教學現場的推動。
身兼「媽媽」、「教師」與「教育行政工作者」,充分理解家長在時代變動下,對孩子未來的期許與擔憂。二○二○年成立臉書粉專「顏安秀‧素養旅行」,並同步在教育媒體平臺發表,不只是用文字記錄孩子的成長,更期許自己能成為政策與家長間的橋梁。
本於分享與交流的初衷,左手書寫教育趨勢與學習策略,右手描繪家庭內的愛與陪伴;而貫穿其中的,是對閱讀的相信與熱愛。
擔任教職二十餘年,深知一線老師的兢兢業業與努力,和不能停下腳步的學習。在知識迅速迭代的今日,期待能與爸媽們互勉:「教育從家裡先啟動,更為深化而溫暖。」孩子的根本與基礎,在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才是最深厚扎實、得以陪伴一生的「素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家庭裡的素養課:資深名師的48堂親子課,從生活到學習,爸媽教素養的第一本書》(原標題:關於孩子的分數該怎麼看)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