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員工200人以上的大企業「有聽過」及「有進行」TCFD的比例高於中小企業,而有進行TCFD的企業中,集團及上市櫃公司占多數;在動機方面,77.1%將TCFD視為重要策略而推動、60%是基於政府法規規定。在受訪404家企業中,九成以上為製造業,其中高碳排製造業占39%、非高碳排占54%,在政策感知方面,近五成企業認為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財務或營收有嚴重影響或有影響,但七成以上受CBAM管制的企業不清楚所屬產業將受到管制;此外,對於環保署目前在研擬的碳定價,六成企業認為未來碳定價會影響營收,但高達九成企業不清楚碳定價價格、八成四的企業不清楚碳定價多少才能與國際接軌。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雖然在國際潮流趨勢、國內政策,以及企業也都知道ESG、TCFD、碳關稅、碳盤查的重要性,但從調查結果就可以看到一些反差。台灣要進入淨零轉型,包括政府、企業與民眾還需要做很大的翻轉,社會學習的曲線要趕快起來。他也認為,如果沒有清楚的意識,行動力會大打折扣,因此第一步,企業經理人在相關的mindset、知識一定要強化,對於國內外氣候相關的制度建構要充分掌握;第二,組織裡要有永續相關人才,不只是會解讀大氣科學、氣候相關資料與評估人才,還要有社會科學人才,將氣候資料轉譯給董事會;第三是供應鏈減排,以大帶小;第四就是企業要有清楚的淨零目標。
以金融的力量,強化風險行動力
「面對氣候風險,mindset一旦改變,很多事情就會跟著改變。」富邦金控風控長、副總經理徐偉傑指出,對於未受到淨零碳排壓力的企業,像是沒有國際供應鏈的服務業等,可以做兩件事,一是碳盤查,可透過儀器測量或用係數法;二是節能減碳的作為。如果企業本身是屬於生產製造業,特別是現在最被關注的鋼鐵、水泥、石化、造紙、紡織、電子等上下游,第一步、最重要的不是碳盤查,而是認知,接下來才是碳盤查,同時在低碳轉型過程中所需要的綠色金融,還是要找一個好的金融機構合作夥伴一起投入轉型。
徐偉傑進一步說明,由於每家企業需要的資金來源不太一樣,金融機構可提供的資金挹注包括綠色授信、綠色債券、永續目標連結債券,要選擇一家可以提供多元金融服務且有相關經驗的金融機構,例如富邦金控旗下的台北富邦銀行發揮資金影響力,與永豐餘合作推出全台首件綠色授信案、與美律實業簽訂「永續指數連結貸款」、與富邦證券共同主辦承銷日月光3億美元綠色債券;富邦產險以風險管理顧問的角色協助企業承保了國內三分之一的太陽能案場、二分之一的陸上風電案場及參與每一個離岸風場,陪伴企業邁向淨零轉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