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天真浪漫的文青相信下一輪競爭是有土壤、森林、水、糧食的國家會勝出,站在技術人的角度我只能殘忍地說這僅僅是幻想罷了,因為當國家沒有任何防身之術,下一輪的爭奪,有這些資源的國家只是會成為明顯的掠奪目標!
碳中和的本質是競爭,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領先者將能制定遊戲規則
其實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很早就提出永續革命,唐獎首屆永續發展獎得主、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也早就為永續革命做了完整的詮釋,我們今天只是特別著重在競爭的面向。
國家如是,企業亦如是。如果公司只是為了國際品牌商的要求而做碳中和,你的思維就落入了品牌商壓榨供應鏈的循環,這是永無止盡的輪迴;反之,如果你能洞悉誰在玩遊戲、而誰在被玩,才有機會反手取得遊戲規則制定權,甚至超前部署,例如成為綠能技術或負碳技術的翹楚。
我在太陽能技術領域深耕多年,注意到很多所謂的技術路線,表面看起來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背後經常是大國陣營間的暗中較勁。因為大家都已經看懂了,只要誰的技術領先、誰的產品能快速普及、誰的碳金融市場最快建立,誰就擁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減碳已經超越了環保愛地球的層次,綠色產業、產業綠化的發展將是一場全球規模的博弈。
未來的國家如果沒有實力坐上掌握底層技術的大國餐桌,你就只能被放在他的餐盤上
很多對新創公司的補助計畫都異想天開地想要培養獨角獸,培養下一個護國神山,忽略了臺灣從來沒有長期投資底層技術的思維。我們太過自滿於台積電護國神山的成功,政府的施政和人才培養都嚴重傾斜,忙著處理現狀,而沒有投資未來,殊不知未來的國家如果沒有實力坐上掌握底層技術的大國餐桌,你就只能被放在他的餐盤上。
出於技術人的本能,我先上網搜尋了自 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止,標題為「FinFET」的論文發表數,並將結果整理如表一。FinFET的中文為鰭式場效電晶體,是目前半導體奈米製程的關鍵元件,也是台積電能稱霸晶圓代工產業的關鍵技術。接下來,我又搜尋了同樣區間,標題為「碳+捕捉」及「固態+電池」的論文發表數,並將結果整理如表二及表三。這三個表都忽略了跨國研究的合作計畫,並以論文第一作者所屬地作為統計。因為一個技術由學術研究走向商業化是一套固定的發展公式,雖然不代表有論文發表的研究就真的能商業化,但是比較這三個表可以明顯看出,臺灣在綠色技術的發展上嚴重失衡已經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