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伴隨著異常悶熱的高溫、強降雨,黃仁勳旋風橫掃全台,所到之處受到社會各界熱烈歡迎,連國家提出的「雙軸轉型」口號也悄然換成「AI淨零轉型」,大街小巷人人都想擠進AI產業。
幾個月過去,無論口號怎麼換、AI怎麼吸引人,碳中和、淨零不動如山。也許很清楚人們終究認為天然ㄟ尚好,最近臺灣碳權交易所上架的第二批「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之移除類型碳權照樣熱銷。跟其他類別的碳權相比,農業專案與森林/土地利用專案平均碳權價格高,而且價格持續上漲,沒有受到前一陣子《碳權醜聞:VCS認證的森林碳權成了壁紙!?》漂綠新聞的影響。
幾位綠色帶路人私下開玩笑說,明明都是減相同的一噸碳,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竟然在市場都沒有自然碳權有價值,自然碳匯《三分鐘帶你看懂綠碳、藍碳、黃碳》儼然成為負碳技術中的時尚精品。
暨森林碳權之後,農業碳權有機會成為下一波開發熱點
箇中原因很多,不過如果考慮到自願減量專案發的碳權細分下去有兩種類型,就知道其功力有差:
減少或避免排放類型:例如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最多只能是減少或避免排放
移除類型:自然碳匯例如綠碳、藍碳、黃碳,及《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中描述的工程技術,能進一步移除溫室氣體,技高一籌
一般來說,黃碳最令人傷腦筋的就是翻個土就會把裡面的溫室氣體釋放出來,不像樹木可以把二氧化碳轉成木材放到肚子裡。因此目前黃碳相關之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是著重以改進農地經營管理方法來增加農地土壤有機碳,將溫室氣體固存於土壤中。近期農業部與農業相關私人機構參考國際作法(註二),提出兩種與農地土壤碳匯專案相關之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註三):
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方法學溫室氣體減量方法:以增加土壤有機碳儲存為重點的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措施,移除溫室氣體
有機農法應用草生栽培增加土壤碳匯溫室氣體減量方法:以透過草生栽培農法應用於通過有機驗證農地茶園、果園、蔗園等旱作耕地範疇,用保育耕犁之草生栽培,將草類留在土壤表面以保護土壤和保持水分,以減少降雨對土壤的侵蝕,並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同時移除溫室氣體
五步驟將土壤碳匯轉為碳權
我們今天就以國際農業土壤碳匯為例,不管你是企業、非營利組織或個人,也不管你是買家、賣家、甚至經紀人,想要申請國內或國外的碳權,只要五大步驟就可以快速上手:
第一步:規劃減量方法
首先,你要先確定專案所在地在專案開始日期之前,專案區域生態系統必須為持續穩定農業或牧業使用,且必須於農地或草地上執行,可為休耕、廢耕地,但不可為濕地,且專案期間活動不可導致產量持續下降太多。符合這些條件後,就可以開始盤查農場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並規劃減量方法,包括減少化肥施用量、減少耕作/改善殘株管理、改善農作物種植和收穫機制、改善放牧方式,規劃欲改善之農地經營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