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嗎?
而一直以為自己很關心小孩的媽媽,也是在茉莉死後才透過遺物知道她原來非常喜歡文學,也很喜歡創作,有很好的異性朋友,甚至還曾經壓力過大去看精神科……
媽媽為了想知道更多,不惜對茉莉的遺體動手腳,連接特殊的儀器,讀取生前畫面,發現這個女兒在自己眼光外的行為簡直判若兩人,原來她會謊稱補習去簽書會、甚至去偷竊,原來女兒在自己眼前的樣子,都是「演」出來的。而媽媽現在也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了解這個來不及好好認識的女兒。而媽媽究竟還會在茉莉的記憶中,看見什麼驚人的過去呢?害茉莉自殺的「兇手」又是誰呢?知道真相後,媽媽崩潰了……
高學歷家暴案逐年增加,資優生天天被虐待
茉莉的遭遇,並不只是戲劇,也同時在台灣許多家庭裡上演著。家長要求取得好成績「贏在起跑點」的例子層出不窮,有些嚴厲的對待方式,甚至比茉莉的媽媽還恐怖。而這樣的狀況,在高學歷與高社經地位的家庭恐也不會少見。
根據衛福部保護司的資料統計,高學歷家庭的家暴案件,近年有上升的趨勢。像去年臺大醫院就曾收治一名國中資優生,因為「只考第二名」被媽媽打到鼻青臉腫、頭破血流,身上甚至還有被鐵絲、掃把虐待過的痕跡,孩子還時常被半夜叫醒複習功課,甚至有離家出走的紀錄。另也有才年僅2歲的幼童就被要求提筆寫字,只要做不到就會被咒罵。
讓人想到雖然政府近十數年來努力推動「十二年國教」多元的入學方式與生涯發展,但家長成績至上、文憑第一的觀念仍是難以撼動,孩子除了要顧好學科成績,在「國中教育會考」中取得好的表現,還有其他比序項目如服務學習、體適能、競賽表現等等,讓許多家長必須靠關係把小孩弄去當志工,簽到服務時數等,或是拜託老師指導參加科展;如果要拼「特色招生」,可能還要想辦法讓孩子補個一兩樣才藝。
原本「多元入學」的美意,在家長升學主義的作祟下,搞得像軍備競賽,學生的壓力似乎不減反增。這樣的觀念只要存在一天,也許就會有更多孩子,在升學的陰影中喘不過氣…難道成績真的代表一個人的一切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將於7月7日起,每周六晚間9點於公視播映。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