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本片中的恐怖,分成「不確定命運的恐怖」、「文化系統對立的恐怖」、「文化系統失序的恐怖」。以下簡單討論。
1. 不確定命運的恐怖
「不確定命運的恐怖」,大致上訴說一種對「失控」的恐懼,如電影中的死亡、事故、禍害,充滿不確定性的威脅,同時也呼應了「火佛修一,心薩嘸哞」。導演在一個蠻高的層次上,去點出這個「禍福相倚,死生有名」的「不確定性」,這種失控的恐懼,隨時對人生埋伏。
2. 文化系統的對立恐怖
上面非常高的、本體論式的恐怖命題,卻沒有很好地連結到文化系統的恐怖中。「邪教」應該為《咒》的主要核心,據說取材高雄的真實事件。邪教、咒術、鄉野、兒童,基本上可以歸納為系統性對立的恐怖。
例如「正典」與「邪教」、「城市」與「鄉野」、「成人」與「兒童」,這種文化系統上的對立,無法理解的行為,例如邪教團體的難吃餐點,使得故事中的主角與觀眾,突然感受到內在的、潛藏的衝突、侵犯、掙奪、剝削。
3. 文化系統的失序恐怖
最簡單的層次,也是最大量使用在電影中的元素,就是汙穢、昆蟲、刀子、傷口、密集的孔洞等「失序的恐怖」。這些事物在象徵秩序中,被安排到錯誤的位置,例如危險的刀子脫離保護隔離的地方,被放在安全的環境中,就會產生恐怖的感受;又或是身體上出現密集孔洞,表示了身體界線的模糊,內外系統混淆毀壞。
大部分的恐怖片,包含《咒》,主要都是運用這樣的系統性失序,來創造恐怖氛圍。
沒有惡意的恐怖
盤點完《咒》的恐怖,可以理解觀眾與導演之間,透過大量恐怖元素的適當安排與傳遞,恐怖氛圍佈滿整部電影。但是,可以從三個層次的分析發現,較為本能、基礎的恐怖感受,並未得到更高層次恐怖的意義支援。
或者說,《咒》裡的恐怖幾乎沒有因果關係,沒有邏輯,甚至是沒有惡意。這樣使得邪惡失去更深層的、無意識的詮釋,讓恐怖停留在最表面的地方。
原本看到《咒》的電影名稱與簡介,以為電影會企圖探討,詛咒與祝福的雙面性,並且討論「惡意」、「褻瀆」、「怨恨」等詆毀人際關係的動機,結果沒有側重於此。
當然啦,我還是認為,《咒》在台灣恐怖片裡有一個完整性的新高度,敘事非常流暢,導演也很有想法。期待第二集與導演其他的相關系列作品。
《咒》預告片
作者介紹|偽學術
偽學術FB、IG、Podcast多樣平台,由淡江大學教育與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主持,用輕鬆的談論各種社會學與文化研究議題。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認真看】解讀恐怖電影《咒》| #台灣史上最恐怖電影 | 其實沒有這麼恐怖啦~ | 恐怖感的生產 | #沒有惡意的恐怖)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