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殭屍為何都穿清朝官服、只會跳不會走?揭開史書中的殭屍起源,跟現在形象差超多

2022-07-25 16:13

? 人氣

台灣近日掀起一股「殭屍潮」,其實殭屍也有屬於它的歷史與傳說!(圖/取自台南市美術館臉書)

台灣近日掀起一股「殭屍潮」,其實殭屍也有屬於它的歷史與傳說!(圖/取自台南市美術館臉書)

農曆鬼月即將到來,台灣近日也掀起一股「殭屍潮」。法國第四大的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 Paris)於2018年推出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現正在台南美術館巡迴展覽。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三具殭屍便是亞洲文化中對於死後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想像,進而延伸塑造而成的經典作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殭屍,也有屬於它的歷史與傳說!

殭屍精和骷髏精,清代桃花塢年畫。(圖/時報出版提供)
殭屍精和骷髏精,清代桃花塢年畫。(圖/時報出版提供)

殭屍到底從哪兒冒出來?

二十世紀80至90年代初,可說是香港電影界的殭屍盛世,一部部驚悚又不失幽默的殭屍電影,如:《殭屍先生》、《一眉道人》、《殭屍家族》等,身穿清代官員服飾的一具具殭屍,面部腐朽,雙腿併攏,兩手平伸,向前跳躍,幾乎是我們最孰悉的殭屍形象。

然而,現今的殭屍形象是明、清文人筆下描繪出來的模樣,與千年前所指的殭屍意義仍有些許不同。致力於漁夫口述史及民間妖怪故事採集的文化研究者盛文強甫出版新書《逐妖書:殭屍、海怪、虎外婆……怪奇玄幻的百妖物語》中提到《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曾描述「僵屍千里,流血頃畝」,《水經注》也寫道:「僵屍倚窟,枯骨尚全,唯無膚髮而已,當是數百年遺骸矣。」史書中提到殭屍的本意僅指死屍。

另外,《山海經》、《詩經》、《子不語》等古籍記載的「刑天」、「貳負之臣」、「旱魃」等死而不僵的古屍,據《永樂大典》:「古人立屍之意甚高,祭祀而立屍。」這些古屍大多基於上古祭祀儀式的一部分,用以追憶祖先,威嚇仇敵或懲罰叛逆。這些神話傳說殘篇經過千百年歷史的轉變重組,又產生了新的形象,一代一代地流傳,成為今天熟知的「殭屍」樣貌。

殭屍觀月圖,溥心畬作。(圖/時報出版提供)
殭屍觀月圖,溥心畬作。(圖/時報出版提供)

無法彎曲的膝蓋,殭屍不能說的祕密

說到殭屍,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只能雙腳併攏,一步一步跳躍著前進。殭屍既然是已死之身,筋脈自然不通,所以稱其為「殭」,有僵硬、僵直的意思,其膝蓋不能彎折,所有和屈膝有關的動作都做不了,更無法像人一樣走路或任意轉彎。如果遇到殭屍,知道要怎麼自保嗎?最好的辦法就是拐彎跑,或者爬到樹上躲避。

殭屍無法屈膝的形象傳到了清朝,間接成為清末官員對外國使節的一場誤會。清朝來華的洋人外貌與東方人有所差距,被戲稱為「番鬼」。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希望與大清政府通商,覲見皇帝時卻不願行跪拜禮。清朝大臣們認為這些洋人並非不願向皇帝下跪,而是他們的膝蓋不能彎曲,與當時流傳的殭屍故事如出一轍,坐實坊間流傳的猜測。這些傳聞甚至漸漸變成一種清人對洋人的認知。

鴉片戰爭爆發期間,林則徐曾上書道光皇帝,提出克敵制勝的祕訣,他認為如果洋人上岸,由於其全身裹纏,腰腿僵硬,一跌倒便不能起身,不但一個清朝士兵就可制伏多名敵軍,甚至是一般平民百姓也有能力對敵人造成傷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