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傅達仁要遠赴瑞士安樂死?一個住瑞士台灣人點出「安樂死」在生命另一種可能性

2018-06-07 05:20

? 人氣

在過去的十年,透過安樂死機構的結束生命的人數逐年增長,在瑞士成長了四倍,2015年公布的數據為999人。人數增加,安樂死成為公共的議題後,人們也不害怕公開討論這個話題,有一個正常可循的管道,便不必去其他的國家進行自殺旅行。於是,有人提出應對安樂死態度開放,但必須篩檢出非有自殺必要的個案,也就是在安樂死之前提供多元的諮詢和協助生命繼續的管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同在歐陸的荷蘭與比利時,有更開放的安樂死法規。與之相比,瑞士的安樂死被稱之為「被動的死亡協助」。在安樂死的過程中,醫師是關鍵角色,在瑞士醫師執行死亡協助時,醫師只能給予藥物,必須由病患自行口服或注射,完成自殺。

對重症無法自理的病患,瑞士不是一個選項。瑞士值得肯定的地方是,社會進行多年的討論,公共議題有發展的空間,可以走出自己的安樂死模式。筆者鼓勵廣大的讀者朋友,在有行動力之年,來此地看看美麗的山光水色,一定會讓人對生命與未來有另一番新的想法。

作者|方常均

住在瑞士的台灣人,工作之餘從事創作。以簡單清新的文字,介紹瑞士生活的小小面向,和當地人的交流樂趣,以及生活旅遊所見所聞之心得。希望為台灣的讀者帶來新的視野與閱讀趣味。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安可人生(原標題:從傅達仁看安樂死:這其實不鼓勵死亡,而是為生命找到不必死的可能)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