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確診後胸悶、腦霧又咳不停?醫1圖揭9大「長新冠後遺症」,想降低風險就靠這4招

2022-08-29 14:22

? 人氣

確診後3個月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示意圖/取自photo-ac)

確診後3個月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示意圖/取自photo-ac)

台灣逐步走向後疫情開放時代,防疫政策亦逐步鬆綁,當前新冠肺炎流行變種病毒株Omicron之重症死亡率較低,根據目前統計資料,整體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二至十左右,絕大多數感染多為輕症,即便未進入中重症,仍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有殘存後遺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涵蓋症狀五花八門,包含各器官、系統或感官病症,常見的有:

新冠後遺症1.呼吸系統性:

持續呼吸困難、喘、肺部纖維化、呼吸道痰液增多、慢性咳嗽。

新冠後遺症2.心血管系統:

心悸、胸悶、胸痛、心肌炎、心律不整、血栓。

新冠後遺症3.腦神經系統:

焦慮、憂鬱、情緒失常、失眠、疲倦、腦霧、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

新冠後遺症4.骨關節系統:

肌肉關節痠痛、骨質代謝異常。

新冠後遺症5.內分泌系統:

甲狀腺功能異常、月經週期改變。

新冠後遺症6.腎臟泌尿系統:

腎功能惡化、急性腎損傷、排尿改變。

新冠後遺症7.腸胃消化系統:

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反胃、食慾不振、胃食道逆流。

新冠後遺症8.皮膚系統:

皮膚紅疹、潰瘍、掉髮。

新冠後遺症9.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包含兒童MIS-C及成人MIS-A。

長新冠症狀五花八門, 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圖/取自今健康)
長新冠症狀五花八門, 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圖/取自今健康)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不尋常胸悶、胸痛提高警覺

針對心血管系統方面,近期美國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之試驗者,在12個月後與對照組相比,增加併發症發生率。心血管併發症約有4.5%,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風、總死亡率約為2.3%。心律不整約為2.0%,其中超過半數為心房顫動。

其他心血管失常病症,包含心臟衰竭及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約為1.3%。血栓栓塞病症約為1.0%,缺血性心臟病約為0.7%,當中7成3為急性冠心症,而4成為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症約為0.5%,當中7成為中風,0.1%為心臟或心包膜發炎病症,包含心包膜炎與心肌炎。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 不尋常胸悶、胸痛提高警覺!(圖/取自今健康)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 不尋常胸悶、胸痛提高警覺!(圖/取自今健康)

男出現長新冠症狀劇烈,檢查發現嚴重心律不整

32歲黃先生,無已知之過去病史,今年5月中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也併發胸悶、心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幾近暈厥,由於症狀加劇,遂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經檢查發現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發作持續時間長達將近20秒,經醫療處置及藥物調控後,已漸趨穩定,心肺症狀也逐漸改善。

高風險群慎防染疫後重症,作好防疫勿信謠言保健康

近期亦有研究針對Omicron變種病毒分析演變成重症之危險因子,包含未接種疫苗之個體,尤其是40-64歲男性合併兩種以上之共病症,或是65歲以上多重共病症患者。然而,有接種疫苗之65歲以下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成重症風險則較低。

在現今全球逐步解封開放的後疫情時期,新冠肺炎類流感化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做好個人防疫,增強自身免疫力,以及提早給予高風險病人口服抗病毒藥物,針對病症嚴重患者給予必要之針劑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支持性治療與呼吸輔助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切勿聽信網路或坊間謠言,隨意接受未經科學實證之治療或偏方,以免傷身得不償失。

高風險群慎防染疫後重症, 作好防疫勿信謠言保健康!(圖/取自今健康)
高風險群慎防染疫後重症, 作好防疫勿信謠言保健康!(圖/取自今健康)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今健康(原標題: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長新冠!)

責任編輯/林瑩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