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影響全世界將近三年。對許多人而言,染疫確診後只要適當休息、治療,症狀康復後便能回到正常生活。然而,不少確診者的惡夢,卻是在病毒感染康復之後才開始。
根據5月底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所公佈的最新數據 ,在200萬名確診記錄中,有5分之1的人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相關症狀。雖然部份研究表示,接種疫苗可些微降低長新冠風險,但疫苗能否有效阻止長新冠發生,仍是未解疑問。
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專文報導指出 ,從病毒大流行伊始就有科學家陸續發現「長新冠」可能造成持續性症狀,並努力探索其背後發生成因。截止目前,引發「長新冠」的後遺症有三種可能理論:第一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微小血栓,第二是病毒殘留在體內並持續複製,第三則是染疫引起的免疫異常。
病毒造成凝血異常?微小血栓引發各種症狀
染疫後出現「長新冠」,並非近期才有的現象。義大利小兒感染科醫師Danilo Buonsenso在2年前就發現,輕症感染的兒童在康復後數個月後,仍會有呼吸急促、極度疲勞等症狀。懷疑是病毒感染造成凝血功能異常,患者的體內出現微小血栓斑塊導致循環系統堵塞,甚至可能對大腦、關節有「災難性」影響。
Buonsenso 運用「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SPECT-CT)檢查這些微小血栓是否造成肺部血流變化,從11名確診患者中發現,染疫後的微小血栓及血管內壁的損傷,的確可能導致肺部血流量下降。但是,影像掃描中並未找到明顯「斑塊」,因此這些患者並不符合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標準。
一名住在巴黎的研究生Marta Esperti在染疫後,陸續出現疲勞、走路時呼吸困難、持續發燒、關節疼痛等症狀,但血液檢查、X光檢查及其他病理報告都顯示她的身體狀況正常。後來Esperti接受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檢查,發現她的右肺部「幾乎全藍」,血流狀態明顯有受影響。
南非斯泰倫博斯大學生化學專家Resia Pretorius則警告,COVID-19造成的微小血栓斑塊,可能在血液當中流動,在長新冠患者身上引起過度凝血。而血栓可能會造成肺部、大腦等器官損傷,即便染疫時病情較輕微,也可能在感染後數周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發生風險。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急診醫學部的主治醫師David Lee認為,無論是急性感染COVID-19或是慢性長新冠,感染病毒引起的微小血栓現象並沒有太多不同,他估計70%長新冠患者出現呼吸問題,至少有30%發生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而自律神經受到干擾又會導致心率、呼吸、消化功能受影響。血栓也可能引起疲勞與腦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