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正組合員的減少也導致農協的動員力不再如以往般強勁,2007年參院選中,自民黨推出山田俊男(Yamada Toshio)競選比例代表,在農協的全力支持下以44.9萬多票當選,然而2013年參院選在農協的動員下,只獲得33.8萬多票當選。
農協動員能力的衰落還不僅於此,2009年的眾議院大選,自民黨的前農林水產大臣谷津義男(Yatsu Yoshio)於長野縣首次落選,而此時正是農協的准組合員超過正組合員的那年。2012年眾議院選舉中,前自民黨幹事長加藤紘一(Kato Koichi)也在山形縣敗陣。
曾與商工族及建設族並列戰後族議員御三家的農林族,如今接連於農林族重鎮落馬隱退,使得農林族的政治影響力大不如以往。許多人認為安倍首相執意進行改革的動機是在報復當時因實施補助金而傾向民主黨政權的農協,然而對安倍首相來說,更大的原因恐怕是因農協票已不足為懼。
農政改革的內容及目的
安倍政府的農政改革著眼於農協的組織改造,主要共可分為四大項目。第一項為廢除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JA全中)的會計監察權,JA全中為農協的 中樞組織,長期以來以龐大預算挾持全國七百多家地區農協,監察部門移行一般監察法人後,將弱化JA全中對地區農協的指導權。此外,修正後的農協法使得JA 全中的地位不再受到農林水產省的庇蔭,將由特別民間法人轉變成一般社團法人。
第二項為將全國農業協同組合連合會(JA全農)轉為股份化,JA全農主要掌握農協的經濟事業,負責農產物販賣及生產資材的購買等業務。日本戰後為控制米價的穩定,長期以來實施「減反政策」,以生產調整的方式要求米農減少其耕作面積,並以補貼的方式賠償米農損失的產量。
根據統計,1971年至2012年的42年間,政府在減反政策投入的稅金補貼高達八兆兩千億日圓。安倍政府於2013年宣佈「減反政策」將於 2018年廢止,此政策的廢止標誌著農協不再能透過因生產調整而抬高的米價賺取利潤,而少了產量限制的因素,也為許多企業投入農業市場開闢了道路。未來 JA全農將面對來自各大企業的競爭,而安倍政府也相信市場競爭將為日本農業帶來新契機。
第三項為廢止JA全中對全國各地區農協徵收的賦課金制度,根據統計,2014年JA全中從農林中金、縣中央會及各地區農協徵收的賦課金達77億日圓,此制度不僅是小農財務壓力的一大來源,也被視為地區農協無法蓬勃發展的一大因素。對於強調地區農協激發創意使地方農業再生的安倍政府來說,此制度無疑 是一大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