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的父親被診斷出癌症末期,在化療失敗後,他基本上是別無選擇的。有一天,他來電詢問我的意見。他在雜誌上讀到有關另類癌症療法的一則廣告,宣稱具有近乎神奇的結果,並指出一個充滿熱烈見證的網站。他想知道,若把資料寄給我,我是否會告訴他我的想法?
這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研究。沒有任何架構嚴謹的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法的療效,而且有利於該療法的證據不過是各方道聽塗說的傳聞。當我父親再次來電,我可以從語氣中聽出他已下定決心。儘管費用龐大和交通往返,他仍希望嘗試這種姑且一試的另類療法。他問及我的想法時,我告訴他:「我試著以科學家的角度思考,根據我所看到的一切,這個方法並沒有效。」掛掉電話後,我內心像被撕裂一般,我想相信那個故事,並依循內部觀點。我希望父親痊癒健康,但我內在的科學角色要我堅持外部觀點,即使已考量到安慰劑或有療效,但「希望」並不是一種策略。
我父親不久之後辭世。這經驗迫使我思考,我們是怎樣決定醫療方式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父權模式支配著醫生和病患之間的關係。醫生會診斷疾病,並選擇看似對病患最好的治療方法。如今,患者有更多的資訊,且普遍希望能參與決定。醫生與患者經常討論許多治療方法的利弊,並共同選出最佳的對策。研究顯示,那些參與做出決定的病患,對於他們的醫療更為滿意。
但研究也表明,病患經常會做出對自己並非最有利的決定,這往往歸因於沒有考慮到外部觀點。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供實驗對象虛構的疾病和各種治療方法。每一個實驗對象有兩種治療方法的選擇。第一種是控制療法,具有50%的療效。第二種療法則是從12個選項中擇一,這些選項結合了正面、中性、或負面的傳聞,虛構出四種可能的療效層級,範圍從30%到90%不等。(延伸閱讀:「LINE預約排程」怎麼用?提醒長輩吃藥、叫老公接小孩都能用!簡單2方法,不再忙到忘記傳送)
這些故事對結果造成很大的差異,並在決策過程中淹沒客觀的數據。表1-2的數據便可見真章。當90%療效的治療方法搭配一個失敗病人的故事時,選擇這種治療方式的病患比例不到40%。相反地,療效只有30%的治療方式當搭配一個成功的故事時,高達80%的病患會選擇這種治療方式。這項研究的結果完全吻合我父親的行為。
雖然對於病患而言,被告知和參與治療是件好事,但是他們也同時冒著被資訊來源影響的風險。這些來源主要來自傳聞,包括朋友、家人、網路和大眾媒體。醫生可能會發現,「傳聞」是他們向病患傳達觀點的有效方法。但是醫生和病患都應該要小心,不要忽視了科學的依據。
作者介紹: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摩根史坦利旗下協成環球團隊首席研究顧問、聖塔菲研究院董事會名譽主席,於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近30年。曾任藍山資本(BlueMountain Capital)研究主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全球金融戰略主管。
莫布新的工作主要是協助客戶端進行投資配置與投資估值、競爭戰略分析和擔任決策顧問等項目,分析領域橫跨金融、競爭策略、心理學,以及複雜系統理論。曾多次入選機構投資者團隊和華爾街日報明星人物;並曾受美國《商業週刊》評比為「年度傑出教授」,同年僅七位教授獲選。
著有《解讀市場預期》、《長勝》、《魔球投資學》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泛蠢:偵測99%聰明人都會遇到的思考盲區,哥倫比亞商學院的高效決斷訓練》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