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也採用阿迪提的公式,每天向金融界發布貨幣市場上,一些挑選出來的銀行,相互借貸的平均利率,這個利率是由選定的銀行,向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提交的平均利率計算而來。世界上其他地區則在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所定出的利率基礎上,訂出自己開展業務的利率。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本身,有一個由世界上最大和最受敬重的銀行組成的自我監管委員會,以確保其公布的利率誠實無欺。然而最後卻證明這個監管完全失敗,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在利率上下其手的弊案,長達將近十年的時間中都未被發現。
操縱市場
到了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的期間,這些弊端就不可能一直隱而不見了。這是因為在危機時期,各種欺詐行為都會失去掩護。2008年4月16日,當天《華爾街日報》頭版的標題是:「銀行家在危機中對關鍵利率起疑」。這篇報導出自《華爾街日報》倫敦辦公室,一開頭就寫著:「世界金融健康最重要的晴雨表之一,可能正在發出虛假訊號。現在出現了一個對世界各地借款人都有影響的發展,從俄羅斯石油生產商到底特律的房主、銀行家和交易員,都開始對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變得不可靠而表示憂慮。」
這是《華爾街日報》一系列報導中的第一篇,質疑銀行是否提交了誠實的借貸成本,來計算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突然之間,關於價格操縱的指控紛紛冒了出來,陷入醜聞的金融機構,則包括了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巴克萊銀行(Barclays)、瑞士銀行(UBS)、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匯豐銀行(HSBC)、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集團(Citigroup)、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東京三菱銀行(Bank of Tokyo Mitsubishi)、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勞埃德銀行(Lloyds)、西德意志銀行(WestLB)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如果銀行在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上撒謊,那不僅會影響到利率和衍生品支付,它還會扭曲整個現實。這起利率操縱醜聞的範圍與規模,遠大於歷史上任何一次金融醜聞,甚至比之前的龐氏騙局和最近的馬多夫詐欺案還要大。實際上,幾乎所有有借貸行為的個人或公司都受到了影響,就像是美國的最優惠利率也經常被當作基準,來確定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應該向消費者收取多少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