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為臺灣第4長的河川,全長138.5公里,源頭位在嘉義縣阿里山脈海拔2609公尺的東水山,流經嘉義縣阿里山鄉、大埔鄉與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大內區、山上區、善化區、官田區、麻豆區、安定區、西港區,其支流有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塔乃庫溪(達娜伊谷)...等,可說是灌溉了將近半個台灣,與濁水溪並稱為「南台灣母親河」。
流域走探 全台最大國土攝影計畫
正在台南麻豆舉辦的《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台灣首個以倡議溪流權益的藝術季,並延伸出九大主題計畫(小計畫、水計畫、竹計畫、影計畫、植計畫、土計畫、農計畫、聲計畫、原計畫),其中《潛行攝影計畫》由攝影師沈昭良擔任策展人,沈昭良長期聚焦台灣庶民文化另一層美感,並受邀至美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地美術館展出,作品備受國際讚譽。
沈昭良集結20多位不同世代、不同風格的當代攝影師組成「潛行攝影隊」,其多元性與龐大的組成,是台灣難得一見的最大國土攝影計畫。《潛行攝影計畫》耗時三年走讀這片鄉土山水,從陸、水、空視角,捕捉曾文溪的上下游流域的生態萬物與地景變化,透過一幅幅的紀實影像,從生態到生活,完整梳理曾文溪所孕育出的水生力量。
南瀛母親河 聊以廣義的流域地景
曾文溪的流域是生態地理學「關鍵帶 (critical zone)」的典型場域,涉及了地球科學、水利工程學、原住民傳統漁獵領域、農業與動植物生態學之間的複雜共作。跟隨觀測者的鏡頭,走進南台灣母親之河的生命場域,從線性到立體,捕捉依徬大自然的「創作」。
乘載嘉南多元文化的歷史恆河
曾文溪與阿里山溪流域是阿里山鄒族主要聚落分佈的領域,鄒族「水」文化是跟自然互動的智慧,河川文化緊扣著土地利用、財產分配、社會規範、宗教信仰及宇宙觀,他們用水的概念去構築生活的空間領域、建立部落,發展各類原始而生態的捕撈技術,鄒族人認為「水」具有超自然的神聖特質;攝影師黃煌智説:「狩獵時,他們不會向山神許願得到哪些獵物,他們嚴守禁忌、敬畏大地的神靈。」
母親之河甦醒了大地生機
當奔放的水源被井然有序的重新排列,成了一條條的給水線,透過各種管道輸送給中下游的農地,農民有了穩定的灌溉用水,水稻、菱角、雜作開始在平原上大量生長。攝影師林韋言利用空拍機,宛如用「上帝視角」俯瞰曾文溪流域下生活的軌跡,農人辛勤工作採收農作的姿態,也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
水與人 台灣的經濟動脈
人們沿河流聚居,匯成城鎮,經濟隨之發展,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豐沛的河水滋養了大地和子民,就像是慈愛的母親,默默的為這塊土地注入綿綿不絕的養分和活力,進而孕育出多采多姿的風俗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