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讀書這件事,它就顯得很單薄了。單純的閱讀只是調動了思維這個單一的維度,雖然調動思維能進行高效的記憶、分析和推理,但看上去更像一個智力遊戲。這種學習會讓我們以為自己學了很多,但如果沒有具體的實踐、沒有讓其他感官維度都參與進來,這些知識和道理往往很難被真正運用。而無法運用的知識,學得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一個人若只是沉迷於讀書而不注重實踐,就會面臨「道理都懂,但就是過不好一生」的局面。
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裡有一句經典臺詞就是在說明這個道理:知識不等於智慧,智慧是實踐出來的。
魯爾夫.杜伯里也在《行為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52 Irrwege,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一書中提到:「知識有兩種類型:用語言描述的知識和非語言描述的知識,我們往往過度地重視了用語言描述的知識。重要的知識在實踐中,請你把對文字的敬畏放到一邊,從現在開始停止閱讀,做些可能會失敗的嘗試。」
《如何高效學習》(備註29.)的作者史考特.揚也表示:「知識中的很大一部分存在於潛意識中,這部分知識如果不去運用就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研究者們認為,好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類似於閱讀或知道這樣單一的思維層面,而是要透過實踐讓潛意識的各個感官參與其中。維度越豐富,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因為學習的祕密之一就在於同時調動多維度感官。
從這個角度看,與高人交談、在優秀的環境中生活、實踐,都是更好的學習方式,比單純讀書要強。要不然為什麼古時候山中的老人們即使大字不識幾個,也能活得很智慧呢?因為他們紮實地踐行了一些為數不多的行事準則,諸如「今日事,今日畢」、「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類通俗易懂又好記的人生道理。
備註
28.審訂註:鏡像神經元在人腦中分布頗廣,如腦區F5(主宰手、口部動作)、布洛卡區;又或者是其他與動作和情緒相關的腦區,包含前扣帶迴(意識、情緒、注意力與痛覺意識等)、頂下小葉(計算、語言辨認、文字記憶),運動皮質區、頂顳葉溝的皮質區,也都可見其蹤影。作者此處說法較易使讀者混淆;更精確地說,鏡像神經元是將其接收到之訊號,送到與之連結的邊緣系統。
29. 中文簡體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原書名:《Learn More, Study Less!》。
作者介紹|周嶺
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接地氣、極易懂,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
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其文章打開率始終保持在20%~30%。其文章被多家媒體爭相轉載。著有《認知覺醒》。
周嶺:「學會用認知來驅動自己,我們就能更好地到達成功長的彼岸-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是,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和平國際《認知驅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原標題:認知驅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