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先天較不適合乳牛生長 飼料、草料也依賴進口
然而,不僅是飼養方式難以降低成本,台灣氣候相較其他國家也需要耗費更多資源來飼養乳牛。
首先是溫度,台灣目前主要生產生乳的牛種為來自荷蘭的荷斯登牛(Holstein),適合生活於攝氏負5~21度的溫帶地區,然而,在台灣受限土地利用,超過80%以上的乳牛都養在溫度較炎熱的南部地區,容易因為溫度過高發生「熱緊迫」,導致活動量、反芻頻率下降,導致泌乳量減少,酪農戶需要安裝大型電扇、灑水器的設施來降低溫度。
再者,供應乳牛食用的飼料如大豆、玉米和牧草,同樣受限於台灣的氣候而仰賴進口,難以像其他國家大規模、低成本生產,反觀在紐西蘭,有著滿山遍野的天然牧草供牛隻食用,頂多只需額外提供營養品補足牛隻所需的養分。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理事長李恂潭指出,依賴進口最大的問題就是價錢會隨著國際物價波動,他舉例,2021年9月時進口玉米每公斤8元,但在2022年1月漲價至16元,漲幅約1倍,而牧草的部分則是每公斤漲2、3元,漲幅大約3成。
除此之外,李恂潭指出,受到全球航運超載影響,草料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是一人買一個貨櫃的牧草,現在卻要四個人分(才能搶到一個貨櫃的量)。」在飼料、草料仰賴國際的情況下,無論價錢和供應量都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想提升競爭力就靠自動化設備
台灣酪農業在「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下,整體飼養和生產成本均較其他國家高,若面對低價進口鮮乳傾銷,台灣酪農業該怎麼辦呢?
對此,台南市農業局簡任技正周志勲認為,自動化、智慧化設備的導入是首要措施。他指出,酪農業人力成本高和缺工問題可以透過自動化、智慧化設備來改善,自動化設備可以減少人力、工時,再透過大數據管理能確實掌握所有牛隻情況,更能增加產乳量、提升台灣鮮乳品質。
至於進口設備昂貴的部分,台灣第一戶導入自動化、智慧化設備的梅桂牧場負責人甘智仁表示,單看一台800萬元的榨乳機器人非常貴,但如果可以將未來幾年因此提升的鮮乳品質和管理效率,甚至是生活作息的改善來看,「其實非常值得。」
此外,彰化縣是全台生乳產量最高的縣市,彰化縣農業處畜產科科長許天耀也認為,如果酪農戶要長久經營必須以「農企業」的方式來思考,投資設備進行產業升級是必要的投資,「才有可能在面對進口鮮乳的競爭下存活」。
文/謝承學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進口關稅一降,國產鮮乳就失去競爭力?飼養規模小、物料仰賴進口讓台灣鮮乳全球最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