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美國商務部下的工業安全局(BIS)正式公布禁令,首次將人才列入制裁範圍,「限制美方人員(U.S. Person)在未授權狀況下,協助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和生產IC」,新聞稿中寫道,若是有相關人員移轉高性能晶片、超級電腦和16奈米以下先進製造技術都在限制範圍內,這道禁令10月中已正式生效。
「之前(美國政府)是有暗示設備商,但沒想到這次制裁範圍這麼廣,還包括了晶片商。」1位外商高階主管觀察,「這次的限制規則是行業內的人寫出來的,非常細膩,把人才列入管制清單裡,這是過去沒看過的作法,會重創所有中國半導體公司。」
禁令範圍廣 外國人也遭殃
《財訊》報導指出,消息公布後,科技圈內的群組裡,馬上亂成一團。1位產業人士觀察,過去30年,遊走在美中台之間的科技人,是整個供應鏈的最大獲利者,現在卻一夕面臨選邊抉擇。
很多人原本在美國發展,接近屆退年齡之際,若想把手上的技術再賣一次,許多人選擇到中國,拿中國的補助開公司,公司甚至還有機會上市。
根據《財訊》報導,A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原本是美商網通公司的高階主管,身居高位後,被公司派駐北京,累積當地人脈後,被中國列入千人計畫名單,隨後他轉往貴州發展,用手上的技術幫助中國發展資料中心。
這波禁令後,他專注經營的高性能運算業務被美國禁止輸往中國,他面臨抉擇,兒女都在美國,若經營原有業務,未來將無法踏上美國土地,只能留在中國。「他已經從群組裡消失」,A先生的朋友觀察。
事實上,根據《財訊》報導,這場風暴影響的不只是美國公民和持有美國綠卡的科技人而已,以Tudor Brown為例,他是英國人卻閃辭,就是因為這次禁令的限制範圍,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關鍵在這次禁令中所用的美方人員(U.S. Persons)這個字上。寰瀛法律事務所執行長李立普,也是美國紐約州律師,他解釋這次禁令的法源,來自美國《出口管制法》,「在這個法條裡定義,美方人員(U.S. Persons)指的是,美國公民、綠卡持有者、受美國法令保護的人(如難民),在美國的公司法人,和任何在美國的人。」
這些人與出口管制有什麼關係呢?李立普解釋,如果你把相關技術交給其他人,最終用在美方列入清單的公司,或是幫助中國公司得到美國禁止中國使用的技術,就可能算是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禁令。
換句話說,《財訊》分析,即使你是台灣人,但你把美國禁令中的相關技術交給將技術用在中國公司的人,同樣觸法。「按照這個法條,當你人在美國時,就會被視為是美國人。」他表示,「我會建議台灣公司,看待這個法律風險時,要把自己當成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