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魚」到底是哪個魚?老饕揭名稱由來,想吃去這2處才道地

2022-12-11 11:30

? 人氣

為講究鮮度,攤商在販售時,總以完整全魚樣貌以昭公信,並多在紙板上特意以粗黑的簽字筆寫上斗大的「那個魚」三字,深怕來往人們不識他的廬山真面目。而挑選時多會以體表光亮濕潤,隱約透著光澤與透明感,並且身體飽滿硬實,腹部沒有明顯膨大或乾癟的魚體最佳。由於宰殺處理簡單,僅需在頭部後方切一刀口,並將魚頭與身體以水平方向朝兩側拉開,便可在摘除魚頭時,同時將腹內臟器一併除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老饕曝4料理方式,口感堪稱一絕

傳統的那個魚料理,多是利用食材軟滑的特性,直接將其添加於飯湯、麵線或是湯點中,稍經熬煮,便充分的融入質地濃稠的湯汁之中。一來方便小孩與老人食用,不太需要刻意剔骨挑刺;二來能補充日常生活所需的均衡營養。更重要的是,那個魚多能在卸貨的副產漁獲中隨手撿拾,因此也撫慰了許多生活上難稱寬裕的人們。

油炸那個魚。(圖/遠流出版社提供)
油炸那個魚。(圖/遠流出版社提供)

時至今日,那個魚的特殊名稱,以及與悉數魚鮮迥然有異的獨特口感,反倒成為當地小店或餐廳中用以宣傳攬客的特色料理素材。常見者多以裹漿酥炸為主,藉由酥脆的外表,突顯那滑溜透明類似果凍一般的質地,並搭配香辣鹹香的胡椒鹽趁熱食用。

或有以乾煎、紅燒、煮湯或煮麵線等方式料理,口感也堪稱一絕;特別是對幼時曾有吃過這般風味的人,傳統的煮麵線或煮絲瓜湯,略帶鹹香與些微辛辣的一鍋滾燙,搭配著早已因為魚肉融入其中而顯得濃稠,順口之餘還多有著印象深刻的美味回憶。

同場加映

在深水拖網的副產漁獲中,其實不乏許多造型奇特的物種,不論是用來食用,或是收集製成教材或標本收藏,都十分特殊。只是前者由於必須把握鮮度且耗費人力與時間挑選,所以絕大部分多經冷凍或攪打混合後,供作投餵養殖水產的生鮮餌料來源。而後者則必須配合漁船進場卸貨時間,同時忍受那複雜且腥濃無比的氣味,所以多半在其中細心揀選的,大多以分類採樣的研究生或專家學者為主。

底拖網中不乏一些造型特殊的蝦蟹,或是包括深水棲性的鮟鱇、狗母、角魚、燈籠魚或鮋科魚種,雖然種類組成及其分量乃至鮮度,並不一定可供食用,但卻能讓多數人眼界大開;特別是棲息於深水環境的奇珍物種,如今就在面前,也不妨就其特殊外型與質地,乃至體表特殊的發光器等特徵,好好端詳欣賞一番,其樂趣往往不輸食用品嚐。

快速檢索

學名:Harpadon microchir  

分類:硬骨魚類

棲息環境:底棲

中文名:小鰭鐮齒魚

屬性:海洋魚類

食性:動物食性

其他名稱:英文稱為Bombay duck,中國稱為短臂龍頭魚。

種別特徵:約莫擀麵棍般的長短粗細,體色為略具透明質地的灰白,但隨鮮度退去而轉為白濁並失去彈性。口裂明顯、具有滿口利齒且面目猙獰,但烹調料理與食用卻鮮少見到頭部。為拖網經常可獲的副產漁獲(bycatch),但卻因為含水量高且經加熱後具有類似果凍般質地的肉質而著名。

商品名稱:那個、水仙、水狗母、狗肚魚。

作業方式:拖網捕捉;但非主要對象。

可食部位:全魚(但多去除頭部)

可見區域:宜蘭頭城、南方澳或屏東東港。

品嚐推薦:基隆、宜蘭、南方澳與東港偶可見到;以往為下雜漁獲,現今則成為地方特色料理。

主要料理:裹漿酥炸或煮麵。

行家叮嚀:須留意食材體型與鮮度方能體驗特色


作者介紹|黃之暘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吃其然,吃其所以然。長年養魚與吃魚,累積深刻經驗,也樂於分享箇中趣味;可以是專業角度的論述,也可以是輕鬆詼諧的分享。深信藉由分享,可以努力在生產、消費、資源與環保間,覓得平衡、永續與共榮。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怪奇海產店:海島子民的海味新指南》(原標題:那個魚 這個就是那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