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GDP超韓趕日,薪水卻都沒漲?專家道出殘酷真相: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低薪環境難改變

2022-11-30 11:09

? 人氣

當貨幣增發,土地價格自然隨之水漲船高,而地租也就跟著土地價格上漲,即便上漲的速度沒有地價高,但租金的絕對值肯定也是一直向上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且土地又是銀行業最愛的抵押品,使得土地資金鏈的槓桿特性明顯。從土地持有到建築營造,到成屋銷售買賣,最終到消費者手上。銀行都十分樂意借出資金參與其中獲取利息收益。

這種資金槓桿的特性,更加速了在資本膨脹時期土地價值的倍增。

關於企業家利潤

新古典學派的馬歇爾教授將過去古典學派的生產三要素加入了企業家精神。指企業家組織勞動生產,經營管理,努力創新,承擔風險,理所獲得生產價值的一部份分配,稱之為企業家利潤。

放到現代通俗點說,就是CEO的獎勵薪酬,香港人把其中頂尖的稱作「打工皇帝」。

最後,剩下的勞動薪資

當全社會生產(也就是GDP)所或取的收益分配到資本/土地/企業家精神/勞工這四個生產要素時。由於全人類社會的資本無限膨脹,因此即使利率一再降低,但利息所占生產收益的比重仍就會增加。

土地價值與資本掛勾,租金收益率同樣越來越低,但絕對值也是越來越高,因此地租占生產收益的比重也在增加中。

企業家是服務於資本家的打工仔,資本家有肉吃,打工皇帝自然也有湯喝。況且在巨大的資本利益面前,分給CEO的股權激勵可說是微不足道。更多時候,資本家與企業家合為一體,像特斯拉的伊隆馬斯克就是最大股東與CEO,平時不拿一毛錢薪酬,但達成董事會經營目標時,就能拿到驚人的股權激勵,短短十年間成為世界首富。

那......最後剩下的勞動薪資所能分配到的GDP產出利益的大餅還能剩下多少?

過去30年,在全球化WTO生產鏈的浪潮下,多數工廠從富國搬移到窮國,以獲取更多的政府補貼,更少的環保規管與更便宜的勞動成本。就像90年代末期的台商出走潮,幾乎全台灣所有大中小工廠都或多或少的搬遷到中國大陸的長三角與珠三角複製放大。

因此原本分給全世界勞工已經是越來越少的GDP派餅。還因為上述的因素更傾斜到中國,東南亞等國家勞工。

結果就是30年全球化後的此刻,美國出現鐵鏽帶勞工怒吼而選出川普;英國掏空了整個製造業而走向衰弱;日本製造業外移中國與東南亞,使得日本製造的餘暉不再;台商的出走,造就了中國製造的崛起與台灣勞工的就業薪資長期低迷。

在資本/土地/企業家精神蠶食鯨吞取得產出的越來越大塊收益後,勞動者的薪資就這樣被夾殺到每況欲下了。

而資本永不眠,且透過鍵盤電腦能瞬息移轉的特性,更是讓定著於國家與土地,須要吃喝拉撒睡的勞動力,更難對抗資本移轉到廉價勞動力國家生產商品的全球化趨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