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自美國眾議院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美關係急速降到冰點,可說是自中美貿易戰後,再往下一個冰點狀態;緊接在上月,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峇厘島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在提到「台灣問題」時,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是最後紅線」,但究竟在美國「不斷探底」的情況下,跨越紅線的代價結果是什麼?中國卻也未說明,外媒分析,中方這樣「含糊」的警告,其實反而有利於自己立場。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初與美國總統拜登的一場會面,提到「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不可踰越的一條紅線,然而這樣的措辭,被外界認為含糊卻又無助於兩國關係的推進,且自中美貿易戰開始,一路再到晶片法案、俄烏問題、台灣問題等,之中絲毫沒有轉圜關係的餘地。
所謂的「紅線」唯一依據可能是這條法案
2005年北京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法案中提到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且為中國「內部事務」,不受外國勢力干涉,且在特定情況下,政府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這項文件,在裴洛西訪台後,被視為所謂「中國底線」,但中國方面,並未提到,倘若繼續踩紅線,將會「真正採取」何種措施。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中心高級研究員周波認為,「北京可能會繼續避免具體說明『什麼樣的狀況下,會使用武力』因為這樣對它們更加有利」。
具體的「紅線」位置
除了中國的含糊其辭之外,美國方面祭出許多「護台政策」,包括《台灣政策法》等,卻也沒有明確說明,倘若中國以非和平方式對付台灣,是否會「保護」台灣,而是利用「軍售」方式,應對中國對台的不友善。
然而美國對台一系列「涉台政策」很可能增進中國方面的不滿,而衍生到軍事反應上,但最後所謂的紅線,是「獨立」還是「外部勢力干涉」,也沒有人知道,甚至微博上也曾有網友討論,「紅線被採這麼多次,可能都變成紅地毯了」。
高級政治學家馬札爾(Michael Mazarr)認為,以現在台灣的「國際認可度」,願意支持的國家、或是出售軍武的國家,某種程度都可能被導向所謂的「跨越紅線」,我們要如何定義與「模糊的紅線」,有時比「明確的紅線」更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