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孔雀》:你願意拿什麼,來交換你的人生?

2018-07-30 12:12

? 人氣

或許怨恨不會消失,但理解依然存在

面對家庭的議題,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夠理解,而無法解決[2]。其實如果我們可以從母親的立場出發,或許就能夠理解,那些傷人的話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一種執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想起我一個朋友的故事。

「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你知道嗎?你為什麼就是不能體會媽媽的用心?你這樣做真的讓我好心寒......生你這樣不知感恩的孩子,我不要也罷!」

一個朋友和他母親斷絕聯絡數十年,他媽媽這句話一直在他心裡面生根,儘管他現在已經是遊戲公司的經理,還是不能原諒媽媽當初把他硬碟拆毀,差點也碾碎他對遊戲製作的夢。但直到最近在幫母親辦喪禮的時候整理遺物時他才發現,原來母親年輕的時候半工半讀、積勞成疾,就是為了幫那個在電動玩具間欠下大筆債務的爺爺償還債務。所以至此之後,她才極度厭惡跟電玩有關的東西,當年她砸毀他的硬碟,母親顫抖的雙手底下不知道壓抑著多少的恐懼。這樣的一種理解,並沒有讓我朋友立刻原諒他母親,但那天晚上,爺爺的借據和媽媽的照片上面佈滿了他的淚水

這就是家庭,許多時候很傷人,當到我們理解上一輩也有他們的痛苦,就能夠看到依然存在的愛[3]。

(圖/公視提供)
(圖/公視提供)

孔雀的隱喻:毒的所在,也是解藥的所在

《孔雀》亦然,牠奪走了巧藝的幸福,令人不寒而慄,但如果不是人性自身的貪婪、對於成績的執著,牠也害不到任何人。同時,我認為這隻孔雀雖然是一種「毒藥」,但也是一種「解藥」。在象徵和隱喻上面,傷口的所在,往往也是解藥的所在[4]。

孔雀是一種能夠消化毒的動物,將毒藥轉化成某一種滋養,長出絢麗的尾巴。某種程度上,《孔雀》裡面的角色也經歷了這樣的一種轉化:一開始懦弱的、被太太支配的、貪小便宜的父親,終於受不了太太為了成績而犧牲女兒,發出了怒吼,甚至願意和兒子女兒一起潛入學校,焚毀象徵學校權力的公約;一開始覺得「有錢真好」的巧藝,開始體會到失去健康、家人的痛苦,也改變的了她的價值觀;在劇情的最後,母親的消失也意味著某一種執著的瓦解,過度支配、強勢母性的崩潰,讓那個經常在教養現場消失的父親[5],能夠重新擔當起關懷孩子的責任。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不是遇到孔雀,這個家庭還籠罩在母親黑暗的掌控之下。

我們是自己的地獄,在這個地獄裡面,有許多的誘惑、各種的執著,勾引著我們犧牲所有,去交換一些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是毒藥的東西。換到毒藥看似是悲劇的開始,卻也是轉動生命的開始。如果你是那個難以放下的母親,或許可以思考一直以來你的步步為營,未雨稠繆,會不會反而阻擋了孩子「自我解毒」的能力?如果你是那個深受母親「毒害」的孩子,也可以想想在這個傷害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樣的愛沒有說出口?而你又從母親的毒害中,淬鍊出了一些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