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媽媽的遙控器》:每個無法停止的控制背後,都有一道很深的失落

2018-07-09 12:13

? 人氣

如果有一支遙控器,可以控制你的孩子,你會想要這樣的遙控器嗎?(圖/公視提供)

如果有一支遙控器,可以控制你的孩子,你會想要這樣的遙控器嗎?(圖/公視提供)

如果有一支遙控器,可以控制你的孩子,你會想要這樣的遙控器嗎?

當他考試考差了,你可以倒帶回前一天,讓他再考一次 ;當他做出不對的事情,你可以倒帶回前一天,讓他再有一次重新反省改過自新的機會;當他讀書時間不夠,你有好多次好多次的倒帶,讓他反覆複習......如果你覺得很荒謬,那麼這正是公視教育主題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媽媽的遙控器」單元當中一開始的設定。(延伸閱讀:「你以後一定會感謝我!」驚悚台劇拍下割腕數十次、被「母愛」折磨到生不如死的台灣資優生

沒有名字的女人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個離婚協議的場景,那些曾經說好的約定、曾經講好要一起扶養的孩子,在這一刻白紙黑字簽下來,就像是笑話一般諷刺,但比這個更諷刺的是,畫面當中的女性在進入這段婚姻之後,已經漸漸遺失自己的名字了,就連離婚協議書上面要簽下哪三個字,都顯得躊躇不確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小偉媽媽,我想跟你討論一下這次小偉的考試成績」小偉的老師說。

「紀太太早!」學校教官說。

「好像沒見過,新搬來的嗎?紀太太你好」就連鄰居的婆婆媽媽們都說。

難怪她會忘記她的名字。某種程度上來說,丈夫的離開、角色的轉變,也是淑麗內在某一部分的死亡,她不再是「紀太太」了,她不能再用以往的方式來定義自己,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作「自我認同」的崩裂[1],就像是有人從她腳下把地毯抽走一樣,她跌得鼻青臉腫、驚慌失措,所以只能夠抓著她還能抓著的東西──小偉。

只是這一抓,就如同影片裡面「將玩偶丟入水杯裡」的隱喻,溺死了孩子,也困住了自己。

(圖/公視提供)
(圖/公視提供)

尋求再保證

從那一天開始,她的控制欲就讓孩子活在一個無限倒帶的生活,就像她不斷重複的那句話一樣。

「我要努力讀書,要考上好大學,不要讓媽媽失望。」影片中的媽媽為何不斷要小偉重複這句話呢? 其實這句話也就是一種「尋求再保證」(reassurance seeking),當我們對周遭的環境感到不安 、害怕、對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感到懷疑的時候,就會不斷地從身邊的人事物身上尋求控制感(這也是為什麼淑麗需要不停的清理家裡),尤其是研究已經發現憂鬱的人會過度地做這件事[2],好像心裡面有一個巨大的洞,不論問幾次、確認幾次,都沒有填滿。可見得淑麗的內在有多麼深的傷口。

其實,淑麗只是透過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績表現上,來遺忘自己失去老公的悲傷和憤怒。她對於這份失落有多少的情緒,就會轉化成多少的焦慮,再轉變成小偉的壓力。那個在婚姻裡面死去的她,化身成殭屍,用生硬的、死板的、重複的、「都是為了你好」的微笑臉龐,吸食了孩子自由的血液。小偉曾經抵抗、曾經不從、甚至還用過激烈的手段,但媽媽只要按下遙控器,一切又得重來。後來,小偉只能在眼淚當中屈服,因為他知道,不論怎麼反抗都沒有用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當一個人被逼到這樣的境地,其實是會產生許多身心症狀的[3],我在看的時候不禁想:那是因為這部片走奇幻的風格吧?真的有媽媽會這樣對待孩子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