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個差錯嗎?抑或這反映了有關於負債導致動盪所影響的更根本性質問題?這是否與所得不均問題的加劇(尤其是在美國)有關?資本主義需要消費者生成需求,以帶動經濟成長,但是,在富人占所得大餅的份額增加之下,再加上富人往往儲蓄更多,消費能夠繼續成長的唯一途徑是不那麼富有的人借錢——借他們還未賺到的錢,以及他們永遠無力償還的錢。除非我們解決所得不均這個根本問題,否則,我們將再度陷入相同處境:為了創造成長,需要舉債,負債不斷增加,最終將撐不下去。
「若你欠你的銀行100英鎊,你有麻煩。但若你欠你的銀行100萬英鎊,你的銀行有麻煩。」——凱因斯
政府債務
那麼,政府的負債呢?相對於某些看法,其實並無證據顯示是政府的高負債導致或惡化了金融危機,希臘是例外。不過,金融危機倒是導致政府的負債及赤字比之前更高了,這些債務將花上多年、甚至數十年才得以降低。但是,這在短期未必是個問題:在利率處於有記載的經濟史(遠溯至美索不達米亞時代)中的最低水準之下,對美國或英國之類國家的政府借貸提供融資,再容易不過了。
但或許正是這低利率水準,使人特別擔心舉債型資本主義模式的前景。低利率是公司與家計單位不想再舉債更多的一個訊號,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已經欠債太多,想要減債,而非增債,這是所謂的「債務積壓假說」(debt overhang hypothesis)。若然,那麼,在減輕或解決債務積壓問題之前,投資可能持續低迷,也就缺乏經濟成長力道。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值得舉債的大好投資機會——這是一種版本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假說(參見第45章)。或者是結合了以上兩者。不論何者,未來成長前景堪虞,這是個壞消息,在金融危機後續的經濟衰退之後,全球經濟應該要強勁復甦,但若投資低迷,經濟復甦力道將不足夠。
政府及中央銀行能怎麼做呢?它們仍保持很低的官方利率水準,並推出量化寬鬆(中央銀行直接從私部門購買政府公債)之類的措施,以鼓勵更多的借貸和更多的舉債,但截至目前為止,這些措施並未奏效,甚至可能只會積累未來的不穩定性,引發不良後果。政府本身仍然可以舉更多債,利用低利率來增加非常需要的公共投資,以及刺激需求。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但矛盾的是,大眾及政治人物害怕繼續增加公共負債,截至目前為止,這害怕心態大大地封阻了這條路。也有人建議更激進的方法,例如大赦減債(jubilee,有系統的債務減免),以降低債務積壓。不過,截至目前,世界似乎仍然卡住了,往回看,太多的負債,往前看,舉債意願低落。
一句話說債務:負債太多,活不了;不舉債,也活不了。
作者介紹:喬納森.波特斯(Jonathan Portes)
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前總監,曾任英國高登.布朗(Gordon Brown)內閣首席經濟學家,就經濟大政方針向政府提供建議。他為《金融時報》、《衛報》、《電訊報》、《泰晤士報》、《新政治家》和《旁觀者》撰稿,並在 BBC、天空新聞台和國際電視頻道上對各種經濟問題發表評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50個關鍵概念,理解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和所有人口袋裡的錢》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