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台積電自主開發的0.13微米製程技術大受歡迎,與聯電拉開差距之後,包括中芯、宏力、特許等競爭對手,雖然聲勢不小,但最後也未能撐起一片天,台積電自此告別戰國時代,躍升為晶圓代工的霸主。
從此,台積電跨入真正的國際賽,正式與IBM、英特爾及三星等國際大廠競爭。尤其是和三星的競爭,被張忠謀形容為「史達林格勒戰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少數幾個關鍵戰役,平均一個士兵的存活時間不超過一天,軍官不超過三天,可見戰事慘烈。史達林格勒是位於蘇聯南部的工業重鎮,起初德國以空軍轟炸、突破防禦,在1942年9月攻入史達林格勒,雙方在城內進行了寸土必爭的貼身巷戰。
當時, 史達林格勒只採取了一個策略, 就是「死守」。抵抗過程中,甚至不惜跟敵人擁抱,因為擁抱在一起,德軍的高射炮就不能打過來,以免誤傷自己人。因此,對蘇軍來說,這場戰役沒有前方、也沒有後方,只要活著就要戰鬥,除了死守以外,沒有別的退路。
張忠謀也提到過好幾次,台積電跟三星的競爭,已經貼近到擁抱敵人,無法分出敵前敵後了。
除了在城內以「死守」為唯一策略以外,蘇聯暗暗在史達林格勒西北郊集結110萬兵力,於11月發動天王星行動,迅速突破德軍臨時建立起來的防禦線、還反包圍了城中的德國軍團及其軸心國軍隊。最後,這九萬名軸心國士兵,在難抵蘇聯冬季酷寒、傳染病滋生和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被俘。這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大規模戰敗,此後,戰略主導權也易手至蘇聯手中。
在與三星的競爭當中,台積電就像是史達林格勒,由三星主動發動攻擊,台積電必須死守。
當時,三星四大業務:面板、記憶體、晶圓代工、家電,除了家電業是消費性產品以外,在製造端的面板業務上,LCD已被中國京東方拿下,三星在面板的主要利潤僅剩高階LED;在記憶體業務上,也被中國長江存儲攻佔一部份,僅剩下晶圓代工,有機會分食一些台積電無法全吃的市場。
很多客戶甚至希望三星能夠站起來,為什麼?很簡單,如果代工訂單都被台積電獨佔了,價錢肯定居高不下,而台積電的代工價錢很硬,因為要維持一定毛利。
近身肉搏,與三星持續纏鬥
三星想在晶圓代工領域勝出,一開始就打出價格戰,這麼做也的確吸引了一些廠商把訂單轉給三星。此舉會不會威脅到台積電呢?我認為以下兩點,讓台積電佔有優勢。第一點,晶圓代工是台積電唯一的命脈,在這個點上,等於台積電死守的決心不會輸給三星。
台積電的核心優勢在於「專注」,雖然三星有可能在某個製程上領先, 例如三星宣布3奈米製程要用GAA(Gate-all-around,閘極全環)架構,而台積電在3奈米製程上則是沿用FinFET 架構+ EUV(極紫外光刻),誰能在下世代的先進製程上率先突破?目前無從判斷。不過GAA架構台積電也在做,所以我並不認為在技術部份台積電會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