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都是口頭稱呼。皇帝祭祀天地、寫祝文時,經常會用到「嗣天子」「嗣天子臣」「嗣皇帝臣某」這樣的稱謂。不管怎麼說,古代的人們認為,皇帝能夠主宰人間,都是老天爺的意思。對待自己的老闆,謙遜一點是應該的。
如果皇帝追封或祭祀先祖,經常會用到「朕小子」「餘小子」「予小子」這樣的稱謂。聽起來口語化,有家庭內部稱謂的味道。
那麼皇子、公主該怎麼稱呼皇帝呢,是稱「父皇」嗎?
不可否認,「父皇」的說法最好聽,也符合用語習慣,但唐朝並沒有這個稱呼。有理由相信,如果唐朝百姓發明了這個詞,應該會成為皇室流行用語才是。
如果你穿越成了皇子,請記住,那個年代先講君臣,再論父子。如果不想犯錯,可以跟著朝臣一起叫「陛下」「聖人」等稱謂。
如果是私下或書面場合,你可以叫皇帝為「父親」。
當然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乖寶寶,想撒個嬌,可以效仿民間的習俗,叫「阿耶」「耶耶」「阿爹」。
太子和諸王
碰到了太子、皇子,你也得知道他們的稱呼。
回到貞觀年間,如果你碰到太子李承乾,可以稱呼他為「殿下」或「太子殿下」。如果碰到魏王李泰、吳王李恪,直接叫「魏王」「吳王」即可。
你可能會好奇:能叫李泰「魏王殿下」嗎?
坦白說,翻遍《舊唐書》《新唐書》,只有太子出現時,「殿下」這個詞才會跟著出現。你也知道,古人說話非常講究,既然這樣寫,那麼「殿下」一詞多半是皇太子的專利。所以還是別叫「魏王殿下」,小心被人誤會。
如果是皇子們自稱,「寡人」這種復古的叫法算是最普遍的。
皇室兄弟之間,稱呼可能隨便一點。比如,李泰可以叫李承乾為「太子」,也可以叫他「大哥」,李承乾可以叫李泰為「三弟」。
在唐朝,「郎」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普遍叫法,和我們現在的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分社會地位,不分職業,大家都可以叫。就拿魏王李泰來說,李世民和李承乾都可以叫他「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在皇室排行老三,他就喜歡別人叫他「三郎」。
如果是身邊親近的人,可以叫他們「郎君」。
後宮
在皇宮裡晃悠,必定會碰到一些貴婦,比如皇后或嬪妃。
事實上,屬於她們的稱呼不太多。不管任何人,叫她們「皇太后」「皇后」保證沒錯。如果對方是嬪妃,可以稱呼她們的頭銜,比如貴妃、淑妃、昭儀;如果叫「姓氏+頭銜」,那也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是皇子或公主,那就效仿民間,叫皇后為「阿娘」「娘娘」「老母」「老親」「母親」。至於「皇后娘娘」「貴妃娘娘」之類的,在電視劇裡看看就好了。在唐朝,「娘娘」代表母親,你這樣叫,是打算撿便宜、認皇后當母親嗎?那風險未免也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