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打仗,弓箭是最常見的冷兵器之一,尤其是以《三國》等歷史背景為主題的古裝劇,每次只要進行戰爭的場面,雙方交戰、萬箭齊發的震撼畫面必不可少,相信劇迷們都不陌生。不過,令人好奇的是,打造每支箭的成本不低,尤其古代沒有工業化的製造技術條件,要想造出足以應付戰爭的龐大數量,不但工藝要求高還耗時,那打仗後那些射出去的箭,會不會被回收呢?對此,《搜狐網》也解答了多數人心中的疑惑,背後的原因其實非常現實!
古代戰爭結束後,射出去的箭最後是誰來處理?
根據《搜狐網》報導指出,無論戰爭再怎麼激烈,雙方戰後都會派出戰場的「清道夫」,負責回收弓箭、鎧甲等武器,畢竟這些都是成本,並非像電視劇情總是將弓箭作為「一次性」工具就這樣棄留在戰場上。
除此之外,要造出具有實戰價值且有破壞力的箭矢,相當費工,材料上除了要找到合適的箭桿,並製造成符合標準的硬度、長度、彈性外,做工更是需要仔細雕琢,包含箭杆的長度、箭弓的彎度、箭頭的形狀以及箭羽的材料等等,因此在生產原料不足,生產成本昂貴情況下,在打完仗後回收弓箭,是十分有必要的。
就如經典故事《草船借箭》,從諸葛亮的不僅虛晃了對手,更至少獲得曹營十萬支箭,一石二鳥的神招,就足以顯現箭在古代是珍貴的兵器,因此對於小國來說,除了要有效率的使用之外,如果能從較大的兵團手中獲得一些弓箭,就更能加大勝算。
資料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