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雇主也常常切割工時,造成零碎化的工時,方便彈性管理人力,但勞工作息必須不斷調整,難以充分休息。
例如,一名腦中風過勞的客運司機,發病前的工時被切割得很零碎:他每日下午兩點上班,開車到夜間十二點,但休息六小時之後,又得站上工作崗位;開了兩趟車之後,休息不久,又要上班。
依總工時來看,雇主雖然沒有違反一日十二小時的法定工時上限(含加班)。但如此零碎分散工時的安排,讓勞工無法好好休息,衍生的過勞問題,在打卡的工時數字中隱而未顯。
護理人員的畸形班表更為普遍,從大醫院至護理中心都出現這樣的情況。護理人員在一週內常常輪值二種或三種班別,包括白天班、小夜班、大夜班。因此,有些人在晚上十二點下班之後,隔天早上七點卻又得匆忙上工,繼續接白天班,常常搞得筋疲力竭,精神不濟。
近來某航空公司也爆發嚴重勞資爭議,空服員出面抗議輪班時間混亂。自二○○九年台灣與中國開放直航後,夜間航班大幅增加,光是該航空公司的夜間航班就占四成,空服員常需配合夜間工作,有些空服員曾經兩班之間僅休息十小時。有時候,空服員下午五點才下班,但隔天凌晨三點又得飛上高空。空服員睡眠不足,常常帶著佈滿血絲的雙眼上班,他們笑稱為「紅眼航班」。
此外,隨著近來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達,以及智慧型手機、行動載具普遍,各種即時通訊軟體不斷推出。這些科技應用工具為生活帶來便利,卻也成為企業主管的遙控員工的手段。主管們常利用手機通訊軟體、電子郵件等交辦工作,造成勞工隨時都需待命,回復主管的指令,衍生出「通訊加班」的新興型態,加劇勞工過勞的風險。
被偷走的休假日
職場環境中,充斥不同類型的「隱藏工時」,勞工的實際工時常被低估。尤有甚者,部分企業還會苛扣休假時數,常見手法就是不給加班費,或者「以責任制之名,行超時工作之實」。勞工犧牲休息時間,卻拿不到加班費用,雇主惡意「竊奪」勞工的休息時數,甚至設法偷走「休假日」,這些也是助長職場過勞文化的現象。
一家知名日系化妝品公司曾出現「偷天換日」的手法,變相「偷走」勞工的休假日。因為當年度的五一勞動節,剛好碰上星期天,依法必須另行補假一天,但公司卻逕自公告,將這一天工作八小時,換算成四百八十分鐘,再平均分配到全年約兩百五十個工作天,讓員工每天可以提早兩分鐘下班。看似簡單算數的挪移,但「化整為零」的結果,員工白白損失一天休假日,提早下班的兩分鐘,員工感受不到減輕負擔,也無法達到充分休息的意義,猶如「被偷竊的假日」。
被偷走的休假日,層出不窮,過勞的處境愈來愈惡化。到最後,勞工只有自認倒楣,根本追不回來。
*作者高有智任職於原住民電視台,黃怡翎為職安連線執行長,本文選自《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社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出版)。本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