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所得度量了在某一地區(城市、地區、國家等) 在一個給定的時間區段內(通常是一年)平均每個人的所得。它綜合地反映一國經濟發展水準、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準的重要標誌,國內許多民眾總會以台灣的平均所得,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所得是高還是低。而行政院主計總處昨(10)日公布6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顯示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032元,月減0.09%,年增2.75%。此外,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9013元,合計後總薪資平均為57045元,年增2.26%。
2023台灣受僱員工平均薪資揭曉
從全體受僱員工薪資為各行業、職業之平均結果來看,6月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經常性薪資為66587元、65450元相對較高;製造業則為43103元,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53652元;住宿及餐飲業34275元、其他服務業(含美容美髮按摩等)35210元相對偏低。若將外國籍之全時員工與部分工時員工納入,經常性薪資平均則為45429 元,月減0.14%,年增2.47%;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8471元,合計後總薪資平均為53900元,年增 2.00%;其中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時薪200元,月增0.50%,年增1.01%。
2023台灣受僱員工人數變化
6月底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816萬4000人,較上月底減少3000人(0.04%),以製造業減少5000人最多;若與去(2022)年同月底比較,則增22000人(0.27%)。1月至6月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816萬7000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7000人(0.20%),其中工業部門減少0.19%,服務業部門則增0.48%。就行業別觀察,住宿及餐飲業年增8000,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營建工程業亦分別增加7000人、4000人,製造業則減少12000人。
人均所得是作為繁榮程度的度量標準
人均所得 = 所得總額÷總人口
人均所得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地區所得的平均值;它通常用來比較不同人群之間的富有程度。此外,它也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生活水準。通常它的貨幣單位採用國際結算貨幣(例如歐元或美元),因這跟其它國際統計內容,比如說GDP、人口數據等等相一致;同時也因此更容易從已有的統計結果中計算得到。而同樣的貨幣單位也使其成為一個十分有用的數據來進行國際間的比較。作為人類發展指數的三大指標(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DP)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人均所得也幫助我們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態。
不過,在國內外,人均所得也招來許多批評,人們認為這是一個平均值,它無法反映出所得分配情況。若一個國家的所得分配不公平,那麼一小部分極富有的人就可以提升人均所得,然而大部分人口卻無法達到所得的均值。在這方面,所得的中位數要比平均數更有效地揭示真實情況,因為它受到極端值的影響更小。此外,在比較人均所得時,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如果沒有考慮通膨,數據就會誇大經濟成長的影響。
在評測國家富裕程度上,人均所得亦遭受到其他批評。因在比較人均所得時,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若沒有考慮通貨膨脹,數據就會誇大經濟成長的影響。而在國際比較中,人均所得會受到生活成本高低的影響而失實,且其並不會被匯率反映出來;若要比較不同國家間的生活水準,那麼調整購買力平價(PPP,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準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則能使其更精確地反映出人們用他們的所得實際上能夠購買到的產品與服務。
非貨幣型活動,例如物物交換或家庭內部提供的服務則並不被計算在內(因GDP便沒有計算這些部分)。而在不同的經濟體中,這些經濟活動的重要性有高有低。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責任編輯/邱苡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