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公司「損失上千萬」羞愧辭職,為何老闆卻還積極挽留?專家揭成功企業不為人知的公司文化

2023-08-21 11:40

? 人氣

善用失敗的潛力

這些點子能夠套用在商業行為上。回顧一下Google的亞里斯多德專案(之前討論過,它在探討某些團隊表現亮眼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安心是成功的重要關鍵,所以大家願意承擔風險,這個風險當然也包括失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亞里斯多德專案開始之後,安心和創新之間的關係,已經有長足的研究進展,像是能夠量化承擔風險的規範。有一個實驗發現:①同時測試許多想法(3~5個)的組別;②挑選最好的2~3個結果,進一步試驗。與不重複或是重複次數不夠多的組別相比,成功機率高達50%。失敗就像是烤一批餅乾一樣,可能會一直出現。

或許,是因為這些研究的關係,有更多的研究團隊開始深入探討失敗。他們後來發現,要是允許失敗,之後就會取得勝利。達成巨大成就的人,和遭遇重大挫敗的人相比,失敗次數大約一樣。差別在哪裡呢?成功的人會試著從錯誤中學習。他們大方的面對錯誤,盡力吸取教訓。

沒有這種職業勇氣和韌性的人,比較可能會繼續失敗。

另外一個發現,跟連續失敗中間允許的休息時間有關。休息時間愈少,之後成功的機率就愈大;每次投入的間隔時間拉愈長,就愈可能繼續失敗。所以,不只要從失敗中學習,還要馬不停蹄,繼續嘗試。如此快速的再次投入,前提就是大家要能夠犯錯。

有家公司因為允許員工犯錯而名聞遐邇,這家公司就是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IBM),由傳奇執行長沃森(Thomas Watson Jr.)穩穩掌舵,走過了最成功、最創新的時代。這家公司有一個知名的故事:有一位副總做了一個實驗,但失敗了,導致公司損失將近一千萬美元。他道歉的方式,是寫了一封辭職信,親自交給沃森。然而,老闆接下來的反應,卻令那位副總大吃一驚。「你怎麼會覺得我們捨得呢?」沃森讀完信後笑著說:「我們才剛花一千萬美元讓你受訓。」

確實,公司不是慈善團體,沃森也不是要讓IBM破產。但你可以觀察到:要增加致勝的機率,就要增加失敗的忍受度。或許,沃森當時心裡就知道這一點了。

科技專欄作家麥可.馬龍(Michael S. Malone)這麼說的:圈外人會把矽谷當作成功的代名詞,但其實應該說是成功的墳墓。失敗是矽谷最強的優勢。

作者介紹|約翰‧麥迪納(John J. Medina)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專門研究人類大腦發展相關基因,以及精神病症遺傳學。職涯多數時間擔任私人研究顧問,從事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生物科技和製藥產業研究,另外也替蘋果、波音、微軟等公司,以及 NBBJ 建築事務所等建築公司,就管理、教育、創新等議題提供諮詢。

麥迪納是兩間大腦研究機構之創始主任,並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工程系擔任兼任教師,曾獲選為年度傑出教職員。

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大腦當家:12個讓大腦靈活的守則,工作學習都輕鬆有效率》作者。所著關於大腦發育的書《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是父母和幼教工作者的必讀之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大腦喜歡這樣工作:順著大腦的習性,提升工作效率,從此和憂鬱星期一說BYE BYE~》(原標題:允許失敗,不要一蹶不振)

責任編輯/蔡惠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