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公司「損失上千萬」羞愧辭職,為何老闆卻還積極挽留?專家揭成功企業不為人知的公司文化

2023-08-21 11:40

? 人氣

總是在工作中受挫、一蹶不振?想要增加成功機率,你必須先學會接受失敗。(示意圖/取自Pixabay)

總是在工作中受挫、一蹶不振?想要增加成功機率,你必須先學會接受失敗。(示意圖/取自Pixabay)

許多領域的研究人員,都探討過創意成果和失敗疑慮之間的關係,而這個關係讓人很不舒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來看看論文的題目名稱,商業界應該可以看到這樣的標題:〈創意的第一大敵:害怕失敗〉(The No. 1 Enemy of Creativity: Fear of Failure);神經學界則會看到〈創意導致大腦萎縮,降低創意〉(Fear Shrinks Your Brain and Makes You Less Creative)。順便讓大家知道一下,若干腦部的區域會萎縮,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海馬迴——這不太需要大驚小怪。海馬迴參與的許多流程,對於創意產出來說很重要,其中包括把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海馬迴萎縮到某個程度後,這個功能就會大幅受到影響。

想要成功,你得擁有嬰兒般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害怕失敗會造成這麼大的負面效果呢?為什麼創新的能力那麼容易受到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討論嬰兒、科學家、創業家的共同之處,也就是他們的學習方式。

嬰兒的學習方式,是透過一系列自我糾正的想法,這些想法就像是在出生時已經預先載入了假設測試軟體。嬰兒會:①不斷觀察自己對於世界運作模式的看法;②不斷測試自己的想法,逐步逼近正確解答;③根據取得的資料,修改並理解。如果你覺得這很像是科學家在做研究,也就是優良的傳統科學方法,就沒錯了。

多年前有一本書,叫做《搖籃裡的科學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內容說的是嬰兒跟科學家其實很相像(而且我個人的經驗是,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樣測試假說的作風強而有力。迭代、重複的過程夠強大,就能夠發射火箭到遙遠的小行星上;同時,又很柔和,能夠看到原子裡的祕密。

這些流程中,放眼所及的都是失敗。其實,失敗這個想法,也在這個機制當中根深蒂固。也就是我們可以剔除錯誤,逐步逼近解答。

失敗和創意間的關係,處處可見。很少有創業專案能夠第一次、第二次就成功了,甚至可能要革命十次才會成功。有非常多科學家提出的理論,都經不起嚴謹的實驗。就算是撐過實驗的科學理論,經過實驗後,幾乎都會修訂。我們看過的嬰兒,走路都要搖搖擺擺好幾週,跌倒再爬起來,之後又再跌倒,有時候得經過好幾個月後,才能夠挺直往前走。

如果你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就會影響到創新專案,最終生產力也會受到影響。所以,一定要調整心態,面對失敗。還記得嗎?創意有一部分是要想出新穎的點子,另一部分則是要應用。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失敗能夠把新奇美好的東西,轉換成有用的東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