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的論證認為,我們對家貓的恐懼乃是根源自對劍齒虎(sabre-toothed tiger)的原始畏懼。即便這份敵意已「透過血統傳承預備好」了,但依舊有文化成分在。在基督教社會裡,人們常把貓視為很可疑的對象;一四八四年,教宗依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表示貓是「魔鬼最喜愛的動物,也是巫師的偶像」。回覆米契爾問卷研究的恐貓症患者,講述了有怪異不可見貓科動物的存在,而他們可能都是受到巫婆之類的故事所影響。
一九五九年,英國倫敦南部市郊有間伯利恆皇家醫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在南非精神科醫師約瑟夫.沃爾普(Joseph Wolpe)的建議之下,修.費里曼(Hugh L. Freeman)和唐納.肯德里克(Donald C. Kendrick)兩位醫師嘗試一種新型行為療法,對象是位37歲的恐貓症女性患者A太太。A太太告訴醫師,4歲時曾目睹父親把一隻小貓浸到水桶裡淹死,小時候她非常害怕家裡的貓碰到她,就算是人坐在廚房餐桌前,而貓在她面前伸展碰到她都不行。醫師表示,到了14歲時,A太太的這股焦慮越發嚴重,她的父母「基於某些不是很清楚的原因」,還放了一小塊皮毛在她的床裡面。
A太太表示,父親一直都很嚴格,控制欲也很強。只要學校成績表現不好便會嚴厲訓斥,還會激動的偷拆她的信件,監看她的私生活。為了逃離家裡,A太太於二戰期間加入皇家女子海軍(Women's Royal Naval Service)。如果必須在船上過夜,她總會挑選上舖,因為這樣就能離貓遠遠的了。後來,A太太結識了一位水手,即便父親反對他們結婚,但戰爭一結束小倆口仍立刻辦了婚禮。一九五○年,A太太的父親過世了,死於心臟病。
A太太的丈夫是一位溫和、容易相處的男士,戰爭結束後便到學校教書。面對 A太太的恐貓症症狀,他與兩個孩子都分同情。每當一家人去拜訪朋友時,他們都會先檢查每個房間,之後才讓 A太太進屋。
不過,A太太表示,這兩三年以來,恐懼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為他們家隔壁的房子被棄置後,隔壁花園裡已經被日益茁壯的貓群給占領了。每回去到外頭晾衣服總是提心吊膽,深怕有隻貓會跳到她身上,焦慮感便會開始擴散。費里曼醫師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撰文寫道,「她無法忍受觸碰任何看起來像是屬於貓的毛,也無法戴毛手套。在大眾運輸上,要是身旁的人穿著毛大衣,她也會渾身不自在。書本裡、電視上、電影裡,若有貓的照片或畫作,她也是難以忍受。」最近,A太太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想,就一直想著貓,睡覺做夢是有貓現身的惡夢,連不小心看到女兒的無尾熊玩偶,也是渾身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