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2023)年8月24日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入海,引發國際高度關注,中國、香港和澳門隨即宣布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預估造成經濟損失高達1626億日圓(約新台幣354億元)。為進一步應對損失,日本政府此前已投入共800億日圓(約台幣176億元)資金拯救水產品,也計畫再度撥款支援業者,儘管鄰國反應激烈,但據多項研究推測,美國可能才是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最大苦主。
根據日媒《NHK》報導,日本政府為應對中國的水產禁令,計畫撥款200億日圓(約新台幣44億元),協助水產業者開拓新的出口市場,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具體方案提及,日本政府計劃補助國內水產業者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並透過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媒合,協助水產業者開發新市場,例如網路銷售等,預估最快下週公布新政策。
另外,綜合日媒《每日新聞》、《時事通訊社》報導,日本水產品出口去(2022)年多達3873億元(約新台幣815億元),其中銷售到中國的營業額871億日圓(約新台幣183億元)就佔比22%、香港755億日圓(約新台幣158億元)緊追在後。如今中、港、澳宣布停止進口日本所有水產品,福岡某水產公司業者坦言,當下聽聞消息時「大腦一片空白」;南韓、馬來西亞政府雖未表態反對,但民間反應也相當激烈。
根據日本評估結果顯示,這次核處理水的排放主要受影響範圍為核電廠的3公里海域內,含氚量僅有「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依環太平洋主路徑來看,核處理水之後將順著黑潮流向美國、菲律賓,大約4年後核廢水才會流到台灣,屆時受到的影響極低。
另根據清華大學2021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核廢水排放後11年內,日本宮崎縣、中國上海、美國聖地牙哥就會相繼出現汙染物,又因黑潮屆時流速變慢,所以聖地牙哥附近的汙染物會最多,而南韓今年2月發表的模擬結果也和清華大學極為類似,預測美國才是排放核廢水後受汙染最嚴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