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推薦的策略是實際規畫一週168個小時中的每一個小時,「如果你想要的話,很容易有時間每晚睡8小時(每週56小時),每週工作50小時。這樣加起來有106小時,每週還有62小時用於其他事情。」 透過這個觀點,你可以感受到一週的時間可以有多充裕。一旦你掌握了你實際運用時間的方式,你就會停止假裝你找不到時間做某事,並接受是你選擇不要為此騰出時間的事實。
忙碌是一種懶惰,要從起床就解決
個人成長領域的先驅、企業家和作家費里斯(Tim Ferriss)認為,「忙碌是一種懶惰,代表懶惰的思考和未經計畫的行動。忙碌最常被用來當藉口,以規避少數極為重要、但讓你不舒服的行動。」很多人都吹噓自己有多勞累,好像這是一種榮譽徽章,較勁誰能做更多的工作,除了在助長一場危險、且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之外,這樣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自律專家魏登(Rory Vaden)在他的著作《贏在拖延術》(Procrastinate on Purpose)中巧妙地指出了這個問題的精髓:「你的問題不在於你太忙了,你的問題在於你沒有掌握自己的情況。」魏登寫道,一旦你掌握了自己的情況,「你就賦予了自己能力,來創造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們覺得沒有足夠時間的壓力,是我們自己強加的。我們的任務可能來自我們的老闆或客戶,但我們如何管理我們所握有的時間,完全由我們自己控制。
說出來也許你會不相信,我以前曾經可以灌籃。那些日子已經過去了,但有件有趣的事情一直伴隨著我。當你跳到空中時,你的身體會釋放一個內建的自動保險功能。很簡單:你的身體不會讓你跳得比你能安全著地的高度還高。你是受到保護的! 我喜歡這個概念,因為它可以全面應用於我們允許自己承擔的事情。我們都感到負擔過重,但是很少會碰到我們的能力無法承擔的情況,我們只需要更明智地運用時間和精力即可。
在工作中浪費時間的情況很普遍,因為「商務人士光是在管理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的收件匣,就要花掉一半的工作時間。」一半的時間! 沒錯,我們都必須查看電子郵件,而且有些職業的工作內容就和社群媒體相關,但說真的,這個數字真是驚人。
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Dan Ariely)研究我們為什麼做我們所做的事情,他把這種活動稱為「結構性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我們經常把時間浪費在小事上,來拖延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艾瑞利指出,一天的頭兩個小時是我們處於「高認知能力」的時候,並認為我們經常把這些關鍵時間浪費在電子郵件、上網或社群媒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