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2:頂大學生的家戶所得分布偏高
台大學生的家庭年所得中位數約為150萬元,高於全體公立大學學生的近110萬元,更遠高於私立大學學生的約100萬元。
如果將國內大學依名次排列分析也會發現,學生家戶所得的中位數也由高漸漸降低,顯示有錢人子女進入頂大的機率比窮人小孩高。經濟學裡會描繪父母所得(親代所得)對子女所得(子代所得)的影響,其中教育(人力資源)在「跨代所得彈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為一個人受了教育,不僅可能增加自己未來人生中的所得,也可以把部分的資源投資在子女身上,使子女更有機會享有同樣的教育紅利」(和上一代父母一樣,受教育提升自身所得後,再投資到下一代身上),教育資源能形成正向循環,一代一代影響子女的所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專家主張,讓教育促進社會貧富階級的流動。
經濟學者林建解釋,即便社會貧富階級差距很大,但如果貧富階級可以上下流動,代表努力就會有收穫;如果階級間完全無法流動,出身不好註定一生貧困,就可能讓人不去努力投資自己,造成整體社會的負面循環。
現象3:富人子進入前20名大學比例高
從表中可以看出,如果將台大換成全台前5名、前10名、前20名大學,也有同樣的現象:愈有錢人的子女進入頂大的機率明顯愈高。
有錢人上頂大機率較高的現象,其實不只發生在台灣。林建舉例,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經濟系教授拉傑雀蒂(RajChett等人研究指出,美國收入在90百分位上家庭的孩子,進入大學的比例達8成以上;收入最底層10百分家庭的孩子,有大學學歷的比例僅有3成。
台大經濟學系教授駱明慶分析台大學生組成的2篇研究也發現,台大學生大多來自社會經濟結構較好的區域,而來自發展較晚、所得較低區域的學生,想進台大就猶如登天。即使現在已實施「扶持弱勢與偏鄉學子」的繁星計畫等多元入學方案,情況有減緩,但貧富家庭孩子上頂大的機率仍有極大差異。
現象4:資源較多的學校,學生經濟狀況較好
從表中可以發現,上台大、陽明等學校的學生家庭背景較為富裕,但這些學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平均支出反而最多。然而,上私立學校的學生大多家庭經濟狀況不如頂大生,在校平均分配到的資源也較少。此現象凸顯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上,有「反向重分」的狀況,也就是「背景好的學生反而更有機會得到資源補貼」。
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大學教育,台灣教育制度走向廣設大學,再加上少子化,所以2001年後,幾乎人人有大學可讀。然而,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孩子上好大學的機率低,多數得去上學費較高的私校;私校的補助又相對較公立學校少,不僅就學負擔大,因為私校排名較差,出社會找工作也缺乏競爭優勢,形成「大學學歷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