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年積累的經驗,連本帶利地成為後一年的能力。看上去,工程師這種勞動力具有前後關聯的數學屬性,是嗎?沒錯。但是,工程師的前後關聯屬性帶來的增長比較低。
作為專業崗位員工,工程師有一條「學習曲線」。這條曲線早期陡峭上升,到後面迅速變慢,甚至可能下降。其具體表現是:20~30歲,工程師的技術突飛猛進;30~40歲,幾乎原地踏步;40歲以後,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工程師的實際能力開始減弱,隨時都有被20~30歲的年輕人取代的風險。
有段「雞湯」:只要你每天進步1%,一年之後,你的能力就是一年前的約37.78倍。但是如果你每天退步1%,那一年後,你的能力就只有一年前的約3%了。
這段「雞湯」還配了一個指數增長算式:
1.01^365 ≈ 37.78
0.99^365 ≈ 0.03
這個指數增長算式看上去沒有問題,也很勵志,但它忽略了一點:勞動力水準的提升是達不到每天1%的進步的。假如你的平均勞動水準是每天組裝200部手機,不管你這一年內怎麼提升自己,一年後都不可能達到每天組裝7556部手機。體力勞動者不可能,腦力勞動者也不可能。
37.78倍的能力提升,別說是一年,一輩子可能都實現不了。這是由勞動力這個生產要素背後那條「學習曲線」的自身規律所決定的。
所以,一個勞動者可以衣食無憂,甚至相當富裕,但是,想要靠勞動獲得指數增長,幾乎不可能。
那土地呢?
可能和你理解的不一樣,土地的前後關聯屬性並不比勞動力強多少。
假如我出租一套房子,去年這套房子的租金是每月5000元,今年這套房子的租金是每月5500元,明年這套房子的租金估計是每月5300元。這三年,我每月能收多少房租是由當年的供需關係決定的,與前一年租金的高低幾乎無關,每一年的租金都是獨立事件。
你可能會說:可是房產和土地會增值啊!
過去,我們一直處於房產和土地的增值週期中,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房產和土地的價格只會漲,不會跌,但事實並非如此。
所以,「一鋪養三代」也許可以,很多人也從中國長期的房地產紅利中賺到了不少錢,但是,想靠房產和土地獲得指數增長,同樣是幾乎不可能的。
但是,資本就不一樣了。
假如前年我投資了某個專案1000元,得到了200元的收益。去年,我把這1000元本金和200元收益連本帶利又投給了那個計畫,年底收回1440元。今年,我把這1440元又投進去了,估計年底能收回1728元。我投資了1000元,這1000元第一年幫我賺了200元,第二年幫我賺了240元,第三年幫我賺了288元,賺到的錢越來越多。用一個公式表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