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型態的邏輯
在中間或持續型態的情況裡,同樣的盤整期也會出現,並且會抑制先前的趨勢,只不過原因是不同的。持續型態最符合邏輯的解釋,回歸到一種基本的可能性,也就是它可能會成為反轉型態。
隨著持續型態的結構形成,先前的大型波動受到阻礙,通常都是因為遇到太多壓力,可能是由於先前波動太快,或因為「內線」操作人員,已經完成他們一個階段的活動,想要鞏固這個階段,或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決定是否要繼續進行操作,因而在等待從市場本身獲取一些有關的技術建議。因此,當中間型態開始發展的時候,也有成為反轉型態的可能性。然而,市場很快就會對內線交易員與學習線圖的學生發出訊號,告訴他們:先前的活動可以持續,型態是持續而不是反轉,這個中間型態結束後,先前的大型波動會持續進行。
舉例來說,假設有一支股票的強大利益方擁有 10,000 股的股票,他們使價格從 50 美元上漲到 75 美元。但在 75 美元的價格水準上,賣出壓力開始變得很強硬,阻礙進一步上漲的力量。看漲的交易操作員,立即停止他們積極進取的買進動作,並且讓投資大眾暫時表明他們的意圖。利益方目前已有 25 美元的「帳面上」利潤,因此他們想要看看市場上的技術情況是否仍強勁,在等待過程中,他們決定採取安全作法,至少先將一部分的部位賣出並落袋為安。
投資大眾買進的情況還是很不錯,幾天前感受到的壓力已經中斷,不過交易操作員決定進行更進一步的檢驗、再休整一段時間,以累積更多利多消息,讓投資大眾聽到並且談論這支股票,同時為了符合投資大眾的買進需求,交易操作員逐漸將他們持有部位當中的 4,000 股賣出並獲利。結果造成股票價格變得更加不規律,同時發展出持續型態。
交易操作員現在已經將股票限縮在狹窄價格範圍內,不過他們同時也判斷這支股票應該至少可以上漲到 90 美元附近。因此他們開始買回一些在型態開始時賣出的股票。他們在這個價格範圍的頂點賣出股票,並在接近價格範圍的底部買回股票,用這樣的作法來控制價格範圍;在這期間,他們獲得非常好的利潤金額,而且實際上也加強這支股票的技術走勢。
投資大眾發現這支股票的價格停止上漲,而且其中只有少數人從中獲得了收益。特別是如果交易操作員在中間型態的最後部分,就在第二階段價格開始上漲之前,可以操縱股票的價格,或是造成虛假走勢,讓它急劇暴跌的話,他們就更難以獲利了。而交易操作員則透過這種方法買回他們在型態形成之初賣出的 4,000 股中的 3,000 股,獲得小額淨利。至於沒有收回的 1,000 股,則讓他們至少成功取得 25 美元的利潤,除此之外還從型態內價格範圍的波動中,獲得中間交易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