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病人會聽中醫的話,卻對西醫百般刁難、無理取鬧?醫師感慨說出「背後真相」

2018-10-24 10:00

? 人氣

以上原因的前兩點涉及中西醫診療的病情與診療方式的基本差異,很難予以改變;不過後兩點我認為是每一位醫者(包括中、西醫師)最好都能夠具備的。第三點本質上是醫師對病人的關愛與尊重,具體展現在誠懇的態度與耐心,讓病人感受到醫者全方位的親切與用心。相較之下,西醫似乎讓人覺得是在診療疾病,而非診療病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門諾醫院前院長、資深神經外科黃勝雄醫師就相當感慨表示,西醫傳統上其實很注重直接從病人身上了解病情,做問診及理學檢查(基本的身體探查)。可是當各種先進的診斷儀器開發導入臨床運用之後,醫師越來越依賴醫療儀器來做診斷,相對的也逐漸減少與病人的直接接觸機會,醫療過程醫病互動減少,醫病關係也就隨之降溫。

第四點牽涉到醫者的同理心、溝通技巧與醫學的本土化。

在這方面,西醫的確比中醫面臨較大的挑戰。中醫所用的名詞比較貼近台灣一般民眾的生活,西醫的詞彙則幾乎都來自歐美,即使翻譯成中文,一般人也是「霧煞煞」。如果醫師公會全聯會能夠多去收集深受病人信賴、好評的醫師所使用的醫病溝通方法或用語,並加以整理,製成系統性的教材,供所有臨床醫師參考學習,相信對醫病溝通會很有幫助。

儘管中醫和西醫仍有許多本質上的差異,但追求圓滿的醫病關係的期待與目標是一致的。在這方面,居主流地位的西醫應該可以虛心地向中醫學習。事實上,西醫本來就存在「美善醫病關係」的古典價值與強調醫病互動、全人醫療的傳統,若能加以強化並重新注入醫界,相信將成為調和醫病關係的良方。

作者介紹│ 周恬弘

成長於台南的基督教家庭;先後畢業於電子工程系和自然資源發展研究所,並擔任過採訪編輯、代課老師、和研究人員。1994年移居花蓮,在門諾醫院從事醫務行政工作至今,其間曾在密西根大學和維吉尼亞州大學(VCU)進修醫務行政和健康照護組織研究。為教育部定助理教授,曾受邀在大專院校兼任非營利組織管理、醫療衛生政策、醫務管理的課程教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啟動文化《白色危機: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齡社會、醫病關係、醫療變遷的種種問題?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